推荐>>2024年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38个高频真题考点(上篇)
【考点14】经济全球化及其发展趋势
1、经济全球化:指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跨国界流动的交易成本和制度障碍不断减少,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形式不断创新,各经济主体基于利益最大化的要求,按照一定的规则,通过更广泛的国际分工,在整个世界市场范围内实现资本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交往更加紧密,相互依赖性也进一步加强的客观历史过程。
2、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生产力因素
(1)科学技术的进步
(2)市场经济体制的拓展和完善(生产关系因素);
(3)全球资源配置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市场因素)。
(4)跨国公司(主导力量)
3、经济全球化可以具体划分为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分别从不同角度或层面对世界和各国经济产生影响。
【考点15】公共物品
1、特征
(1)消费上的非竞争性(主要特征):强调集体提供公共物品的潜在收益。某种公共物品一旦被提供,增加一个人的消费并不增加任何额外成本,也就是增加一个人消费的边际供给成本为零。
(2)消费上的非排他性(派生特征):指出了通过市场机制提供公共物品的潜在困难。一种公共物品一旦被提供出来,要排除一个额外的消费者在技术上不可行,或者尽管技术上排他是可行的,但这样做的成本过高。
2、公共物品的生产
典型生产方式:政府生产、合同外包
其他生产方式:特许经营、合同委托等
主体(平等):政府、私企、社会组织、慈善机构、事业单位等
【考点16】市场失灵的表现
1、自然垄断: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且大幅度集中之后,出现规模效益递增和成本递减的趋势,这时就会形成自然垄断。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超额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都不可能完全掌握所有必要的信息。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资源难以实现有效配置。
3、外部效应:指一个行为主体的行为对其他行为主体产生的影响。
(1)正外部效应:生产者的收益外溢,但得不到补偿,生产就会出现不足;
(2)负外部效应:生产者的成本外溢,但受损者得不到补偿,生产就会出现过度;
外部效应的典型例子是“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市场机制即使是有效率的,但也不可能兼顾公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的固有弊端。
【考点17】衡量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指标
指标 | 含义 | 计算公式 |
财政支出增长率 ΔG(%) | 表示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同期财政支出增长的百分比。 反映财政支出的增长趋势。 | ΔG(%)=ΔG/Gn-1=Gn-Gn-1/Gn-1 |
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Eg | 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比。 Eg>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 | Eg=ΔG(%)/ΔGDP(%) ΔGDP(%)=ΔGDP/GDPn-1 |
财政支出增长的边际倾向MGP | 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之间的关系。 | MGP=ΔG/ΔGDP |
【考点18】财政收入的形式
我国财政收入由一般性财政收入和特殊性财政收入构成。
财政收入形式 | 内容 | ||
一般性财政收入 | 税收 | 指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向纳税人强制征收的收入。它是最古老、也是最主要的一种财政收入形式。 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我国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在90%以上,是最主要的财政收入形式。 | |
国有资产收益 | 指国家凭借国有资产所有权获得的利润、租金、股息、红利、资金使用费等收入的总称。 | ||
政府收费 | 指政府以特许使用权或者提供直接服务为基础而取得收入的形式。 与税收形式的主要区别:税收是从社会公众那里取得收入并将其用来提供公共服务,而政府收费是政府直接为私人或法人提供服务进而直接向提供服务的对象收取的费用。 | ||
规费 | 政府为公民个人或单位提供某些特定服务或实施特定行政管理所收取的费用。如护照费、户籍费、商标注册费、商品检验费、公证费、毕业证书费、结婚证书费等。 | ||
使用费 | 政府对其所提供公共设施的使用者按一定标准收取的费用。 如对使用政府建设的高速公路、桥梁、隧道的车辆收取的使用费等。 政府收取使用费,有利于提高政府提供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有利于避免经常发生在政府提供公共设施上的“拥挤”问题。 | ||
专项收入 | 指根据特定需要由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由财政部批准设置、征集并纳入预算管理的有专项用途的收入。如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收入、排污费收入等。 | ||
其他收入 | 其他收入是指前面各项收入以外的其他财政收入,主要包括罚没收入、利息收入、捐赠收入,外事服务收入等。 | ||
特殊收入 | 专用基金收入 | 指经国家批准设立的,列入预算但由各部门自行管理的各种基金收入。专用基金收入通过专门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来反映。 | |
政府债务收入 | 指国家财政通过信用方式从国内、国外取得的借款收入。政府债务收入与一般财政收入在性质、特点和运行方式上都不相同,所以,对政府债务收入要采取单独预算管理方式。 | ||
目前,我国每年对外公布的年度财政收入中一般不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和政府债务收入。 |
(重点区分记忆一般性和特殊下不同的收入形式)
【考点19】税收的基本特征
(1)强制性:指国家征税凭借的是国家的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税收的强制性特征,是税收作为一个财政范畴的前提条件。
税收强制性也不是绝对的,强制性可能转化为自觉性。
税收强制性的意义,在于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的取得,为国家履行其职能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基础。
(2)无偿性:指国家在征税时并不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所征税款归国家所有,不再直接返还给原纳税人。
(3)固定性:指课税对象及每一单位课税对象的征收比例或征收数额是相对固定的,是以法律形式事先规定的。征收机关只能按预定标准征收而不能随意征收;纳税人取得了应税收入或发生了应税行为后,必须按预定标准如数缴纳,不能拖延时间或者改变缴税标准。
①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②税收固定性是相对的,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具体的征税标准可以而且应该调整。
③税收固定性特征是指税收的确定性和征收标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考点20】税收分类(易混淆考点:不同类别常考单选)
分类依据 | 类别 |
课税对象不同 | 所得税:指以纳税人的所得(收益或收入)为征税对象的税种,一般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
货物和劳务税:包括以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如增值税、消费税和关税等。 | |
财产税:指以各类动产和不动产为征税对象的税种,如房产税、契税和车船税等。 | |
资源税:对从事资源开发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类税,如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 | |
行为目的税:指以纳税人的某些特定行为为征税对象的一类税,如印花税等。 | |
计税依据 | 从价税:从价税是指以课税对象的价格或价值为计税依据的税类,多采用比例税率或累进税率。 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等属于从价税种。 |
从量税:从量税是指以课税对象的数量、重量、面积、容积、体积或件数为计税依据的税类,多采用定额税率。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属于从量税。 | |
税收管理权限 | 中央税:指属于中央财政固定收入,其管理权和使用权都属于中央财政的税种。如消费税、关税。 |
地方税:属于地方财政固定收入,其管理权和使用权都属于地方财政的税种。如契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等。 | |
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属于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享有,收入按一定比例分成的税种。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 |
税负能否转嫁 | 直接税:指由纳税人直接负担税负,不发生税负转嫁关系的税收,即纳税人就是负税人,如所得税、财产税。 |
间接税:指纳税人可将税负转嫁给他人的税,如消费税和增值税。 | |
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 | 价内税:指税款构成商品或劳务价格组成部分的税收,如我国现行税制中的消费税和资源税等。 |
价外税:指税款作为商品或劳务价格以外附加的税收,如我国现行税制中的增值税。 |
【考点22】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1)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
①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60000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②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减除20%的费用后的余额为收入额。
③稿酬所得的收入额减按70%计算。
专项扣除:五险一金等;
专项附加扣除: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支出。
(2)非居民个人:①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5000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②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3)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4)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减除费用800元;4000元以上的,减除20%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5)财产转让所得: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6)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和偶然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7)扣除。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扶贫、济困等公益慈善事业进行捐赠,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国务院规定对公益慈善事业捐赠实行全额税前扣除的,从其规定。
【考点23】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主要内容
1.全面推进税收征管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改造
(1)加快推进智慧税务建设
(2)稳步实施发票电子化改革。
(3)深化税收大数据共享应用。
2. 不断完善税务执法制度和机制
(1)健全税费法律法规制度
(2)严格规范税务执法行为。
(3)不断提升税务执法精确度
(4)加强税务执法区域协同
(5)强化税务执法内部控制和监督。
3.大力推行优质高效智能税费服务
(1)确保税费优惠政策直达快享。
(2)切实减轻办税缴费负担。
(3)全由改进办税缴费方式。
(4)持续压减纳税缴费次数和时间。
(5)积极推行智能型个性化服务。
(6)维护纳税人缴费人合法权益。
4. 精准实施税务监管
(1)建立健全以"信用+风险"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2)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和监管。
(3)依法严厉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
5.持续深化拓展税收共治格局
(1)加强部门协作。
(2)加强社会协同。
(3)强化税收司法保障。
(4)强化国际税收合作。
6.强化税务组织保障
(1)优化征管职责和力量
(2)加强征管能力建设
(3)改进提升绩效考评
【考点24】货币层次
目前,各国通常依据货币资产流动性的不同来划分不同的货币层次,由此产生不同口径的货币供应量。
中国人民银行将我国货币供应量指标划分为三个层次:
M0=流通中货币
M1=M0+单位活期存款
M2=M1+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其他存款(财政存款除外)
M0:指企事业单位、个人、机关团体、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所持有的硬币和现钞总和(即通常所指的现金);
M1:即通常所说的狭义货币供应量,因其流动性较强,是中央银行重点调控对象;
M2- M1: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其他存款的流动性较弱,属于准货币;
M2:准货币与M1一起构成广义货币量M2,是研究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变量。
【考点25】利率的定义及计算
利率 | 内容 |
定义 | 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对借贷本金额之比,简称利率。 利率=利息额/借贷本金额×期限 |
计算 | (1)单利:Pt=P0(1+it) (2)复利:Pt=P0(1+i)t |
种类 | (1)基准利率:指在利率体系中起主导作用、能够带动和影响其他各种利率的利率,也称中心利率,一般由一国货币当局(中央银行)掌握。如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的再贴现率等。 (2)按照利率的管理体制来划分: 市场利率:在货币资金供求关系的作用下,由市场直接决定的利率为市场利率。 官方利率或计划利率:由货币管理当局根据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经济政策制定的利率。 (3)按在信贷期限内利率是否能变动来划分: 固定利率:指在融资期限之内不做任何调整的利率。 浮动利率:指某一种信用以确定的利率为基准利率,在缔结每一次信用关系时,视对象的信用程度,利率水平在规定的范围之内上下浮动。 (4)按是否剔除通货膨胀因素来划分: 名义利率:指包括通货膨胀风险因素的利率。 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是扣除通货膨胀因素,或者是在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不变的情况下计算的利率,它可以衡量发生通货膨胀时的真实收益。 |
影响因素 | (1)平均利润率是决定利率水平的基本因素。 (2)货币资金供求状况。 (3)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又称物价变化率,是货币超发部分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之比,用以反映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程度。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可用公式表述为: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4)历史的沿革。 (5)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6)国际金融市场利率。 |
【考点26】汇率的标价方法
(1)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本国货币来表示汇率,即汇率表示为一定单位外国货币折算成本国货币的数量。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这种直接标价法,人民币汇率采取的就是直接标价法。
(2)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外国货币来表示汇率,即汇率表示为一定单位本国货币折算成外国货币的数量。目前,只有美国、英国和其他英联邦国家采用间接标价法。
(3)中间汇率:又称中间价,指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的算术平均数。汇率分析中常用的是中间汇率,报纸杂志刊登汇率的大多也是中间汇率,银行年终决算、制作报表时也使用中间汇率。
(4)现钞汇率:银行买卖外币现钞的汇率。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为2024年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38个高频真题考点中篇13个高频真题考点汇总,剩余高频真题考点也将在学霸笔记栏目公布。
如何查看已收藏的文章?进入【233网校APP】——【我的】——【✩我的收藏/记录/关注】即可查看!
三色笔记
三色笔记,浓缩教材精华考点,且三色标识重点。
紫色主要是重点、常考点;
红色则主要是概括和归纳的重点关键词,辅助快速记忆;
黑色是掌握即可的知识点,有印象即可。
三色笔记能够让我们更清晰的看到重点在哪里,并且重要的考点都兼顾到了,方便我们后续的复习和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