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品货币含义
商品货币是指有实物支持的货币,具有货币与商品双重身份。它在执行货币职能时是货
币,在不执行货币职能时是商品,它作为货币用途与商品用途时的价值相等,故又称为足值货币。
二、商品货币的类型
实物货币 |
货币发展最初的形态 缺点:物理性能很不稳定,不易保管和计量 |
牲畜、粮食、布匹、贝壳、珠玉 |
金属货币 |
以金属作为货币材料,充当一般等价物 特点:接受度高、价值稳定、易于分割、便于储藏 |
金银 |
一、代用货币的含义
代用货币指代表商品货币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一般是指由政府或银行发行的纸币或银行券,代替金属货币加入到流通领域中。如:交子。
交子------
意指交换凭据,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
二、代用货币的优点
1、与金属货币相比,代用货币成本低廉、更易于携带和运输、便于节省贵金属。
2、克服金属货币在流通中产生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一、信用货币的含义
以信用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的,执行流通与支付职能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的现代形态。
二、信用货币的产生
1、信用货币是金属货币制崩溃的直接后果。 |
2、信用货币是货币形态演进的必然结果。 信用货币作为商品的价值远低于其作为货币的价值。 信用货币通过信用渠道发行,是一种信用凭证,完全依靠银行信用和政府信用流通。 |
3、现代经济中的信用货币发行主体是银行,其发行程序是银行信贷程序,由国家赋予无限法偿,并强制流通。 |
三、信用货币的形态
支票 |
支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可减少货币流通量,节约流通费用。 我国的支票只有即期支票。支票无承兑制度,可背书转让,但用于支取现金的支票不得背书转让。支票出票人签发的支票金额不得超出其在付款人处的存款金额。 |
辅币 |
小额通货,供日常零星交易或找零用。 |
纸币 |
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
银行存款 |
对银行来说是债务货币。 |
电子货币 |
利用计算机或者储值卡进行金融交易和支付活动。 |
四、信用货币的特征
• 一种价值符号,与贵金属已完全脱离; • 债务货币; • 强制性; • 管理货币性质。 |
五、信用货币的发展趋势
电子货币的属性
(1)具有货币的一般属性。
(2)特殊属性:
①发行主体的多元化—银行、金融、非金融机构;
②形态上的超物化。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形成的连续不断的收支运动。
形式:现金流通和非现金流通(存款货币流通)
一、基本概念
概念 |
现金流通是以现金形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进行的货币收付。 |
现金流通领域 |
与居民个人有关的货币收支和企业单位间的小额货币收支。 |
二、现金流通的程序和渠道
现金发行 |
人民币从中国人民银行现金发行库直接进入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现金业务库的过程。 |
现金投放 |
通过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人民币通过不同渠道进入流通领域,形成企事业单位库存现金和居民手持的现金的过程。 |
现金归行 |
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用现金进行各种支付,流通中的现金又流回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过程。 |
现金回笼 |
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将超过其业务库存限额的现金送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库的过程。 |
三、现金投放的渠道如下:
(1)工资及对个人的其他支出(重要渠道);
(2)采购支出;
(3)财政信贷支出;
(4)行政管理费支出。
四、现金归行的渠道
(1)商品销售收入:存入银行——现金归行的主要渠道;
(2)服务事业收入;
(3)财政税收收入;
(4)信用收入:吸收存款。
一、存款货币流通的含义
概念 |
也称非现金货币流通,即银行转账结算引起的货币流通,具体表现为存款人在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基础上,通过在银行存款账户上划转款项进行货币收付的行为。 |
前提条件 |
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银行开立存款账户。 |
二、存款货币流通渠道的类别
• 1.商品价款收付 • 2.劳务费用收付 • 3.货币资金拨缴的收付 • 4.信贷资金的发放与回收 |
通过转账结算进行的存款货币流通主要适用于大额商品交易或其他大额货币的收支,是当代各国货币流通的主要形式。银行的投资业务中与证券,黄金,外汇买卖有关的结算和办理也属于存款流通的范围。 |
现金流通和存款货币流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其转化结果引起现金货币流通量和存款货币流通量此增彼减。 |
1.企业要素:一切直接或间接地为企业经济活动所需要并能构成生产经营资源的,具有一定开发性、利用性、选择性的天然或人造资源。
2、企业要素的构成
企业要素是各种资源的“集合”: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技术、知识、时间、空间、市场、客户、环境、管理12项内容。
1.完善而灵活的经营机制
经营机制是指能够有效地协调市场需求和企业生产经营的综合体系。包括:
(1)动力机制:强大的经济动力是形成经营机制的决定性因素。强大的经济动力是形成经营机制的决定性因素。资产和利益是企业经营机制的动力源泉。动力机制包括所有者权益、经营者权利和劳动者积极性。
(2)调节机制或产销机制:供应、生产和销售是企业日常生产的三个基本环节。包括原材料商品自主选购、生产计划自主制订、产品或商品自主销售,以及调节投资主体、领导体制、内部组织结构、经济利益关系、内外部关系等。
(3)约束机制或平衡约束机制:包括多重利益约束机制、财务平衡约束机制、权力平衡约束机制。
(4)发展机制或技术进步机制:包括发展基金自我积累、融资渠道自主选择、投资项目自主决定、法人财产依法所有。
企业经营机制是企业经济形态的产物,具有先天性、本质性、系统性和功能性等特征。
①先天性:有什么类型的经济形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经营机制;
②本质性:它是企业内部各种经济关系的产物,它在任何时候都存在并发挥作用;
③系统性:企业既有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机制,又有一些反映各子系统结构和运行原理,以及各种制约关系的具体机制;
④功能性:企业机制必然产生自己特有的功能或机能。功能的大小、强弱是通过功能性来反映的,其中动力功能和约束功能是最主要的功能。
企业经营机制是否完善和健全,会受到企业的经济地位、企业所有制形式、企业经营责任制、企业人员素质、企业财力资源及企业物质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2.良好的企业素质
企业素质是指企业内在的本质,即构成企业活动能量大小的各种要素及其有机结合所产生的能力。
(1)人员素质:人员素质的高低是企业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
(2)技术装备素质:技术装备是企业生产的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它的技术水平、新旧程度等对企业素质和经济效益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3)管理素质:管理和科技一样均属于非物质要素的生产力,它对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4)企业文化素质: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由于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亚文化”,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色的经营哲学、伦理道德、精神风范、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的总和。它是企业物质、经济活动的反映,是企业的灵魂。
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成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能对企业职工的行为起到规范、凝聚、激励、强化和榜样。
1.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就是技术知识及其在生产经营中应用的进展。企业的总产出和总需求水平之间的关系依赖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技术。
企业生产中最常见的生产要素是资本和劳动。技术可以说是生产要素的特定组合,在一定时期上技术所处的水平,决定着一定量的投入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多少产出。
2.多样化经营:它是指企业不只生产某一种类的产品或不只提供某一种类的服务,而是生产多种产品或提供多种服务。现代大中型企业出现多样化经营的发展趋势,既有内部因素的促进,又有外部因素的促成,从根本上来看还是企业成长的要求。具体原因主要有企业规模扩展的要求,提高企业适应市场变化能力的要求,利用内部资源、减少经营风险以及科技进步的影响等方面。
企业多样化经营实现途径包括:①企业兼并、合并②投资建立新厂③研究开发新产品。
(一)企业的概念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依法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等经济活动,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1)企业必须拥有一定的资源。这是企业能够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基本物质条件。资源包括资本、土地、劳动力、信息和技术等。
(2)企业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以追求经济利益、获取利润为目的。
(3)企业是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完整的经济组织。
(4)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节约资源等。
(5)企业是一个独立的民事主体。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相应民事义务,能以法人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
企业应具备的条件:
1.正式在政府有关部门注册登记;
2.有专门的名称、固定的场所和组织章程;
3.具有独立的资产,实行独立的核算;
4.能独立对外开展经营活动。
(二)企业的构成要素
1.企业要素:一切直接或间接地为企业经济活动所需要并能构成生产经营资源的,具有一定开发性、利用性、选择性的天然或人造资源。
2、企业要素的构成
企业要素是各种资源的“集合”: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技术、知识、时间、空间、市场、客户、环境、管理12项内容。
(一)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2个)
1.完善而灵活的经营机制
经营机制是指能够有效地协调市场需求和企业生产经营的综合体系。包括:
(1)动力机制:强大的经济动力是形成经营机制的决定性因素。强大的经济动力是形成经营机制的决定性因素。资产和利益是企业经营机制的动力源泉。动力机制包括所有者权益、经营者权利和劳动者积极性。
(2)调节机制或产销机制:供应、生产和销售是企业日常生产的三个基本环节。包括原材料商品自主选购、生产计划自主制订、产品或商品自主销售,以及调节投资主体、领导体制、内部组织结构、经济利益关系、内外部关系等。
(3)约束机制或平衡约束机制:包括多重利益约束机制、财务平衡约束机制、权力平衡约束机制。
(4)发展机制或技术进步机制:包括发展基金自我积累、融资渠道自主选择、投资项目自主决定、法人财产依法所有。
企业经营机制是企业经济形态的产物,具有先天性、本质性、系统性和功能性等特征。
①先天性:有什么类型的经济形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经营机制;
②本质性:它是企业内部各种经济关系的产物,它在任何时候都存在并发挥作用;
③系统性:企业既有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机制,又有一些反映各子系统结构和运行原理,以及各种制约关系的具体机制;
④功能性:企业机制必然产生自己特有的功能或机能。功能的大小、强弱是通过功能性来反映的,其中动力功能和约束功能是最主要的功能。
企业经营机制是否完善和健全,会受到企业的经济地位、企业所有制形式、企业经营责任制、企业人员素质、企业财力资源及企业物质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2.良好的企业素质
企业素质是指企业内在的本质,即构成企业活动能量大小的各种要素及其有机结合所产生的能力。
(1)人员素质:人员素质的高低是企业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
(2)技术装备素质:技术装备是企业生产的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它的技术水平、新旧程度等对企业素质和经济效益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3)管理素质:管理和科技一样均属于非物质要素的生产力,它对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4)企业文化素质: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由于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亚文化”,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色的经营哲学、伦理道德、精神风范、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的总和。它是企业物质、经济活动的反映,是企业的灵魂。
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成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能对企业职工的行为起到规范、凝聚、激励、强化和榜样。
(二)企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两条)
1.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就是技术知识及其在生产经营中应用的进展。企业的总产出和总需求水平之间的关系依赖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技术。
企业生产中最常见的生产要素是资本和劳动。技术可以说是生产要素的特定组合,在一定时期上技术所处的水平,决定着一定量的投入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多少产出。
2.多样化经营:它是指企业不只生产某一种类的产品或不只提供某一种类的服务,而是生产多种产品或提供多种服务。现代大中型企业出现多样化经营的发展趋势,既有内部因素的促进,又有外部因素的促成,从根本上来看还是企业成长的要求。具体原因主要有企业规模扩展的要求,提高企业适应市场变化能力的要求,利用内部资源、减少经营风险以及科技进步的影响等方面。
企业多样化经营实现途径包括:①企业兼并、合并②投资建立新厂③研究开发新产品。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依法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等经济活动,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1)企业必须拥有一定的资源。这是企业能够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基本物质条件。资源包括资本、土地、劳动力、信息和技术等。
(2)企业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以追求经济利益、获取利润为目的。
(3)企业是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完整的经济组织。
(4)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节约资源等。
(5)企业是一个独立的民事主体。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相应民事义务,能以法人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
企业应具备的条件:
1.正式在政府有关部门注册登记;
2.有专门的名称、固定的场所和组织章程;
3.具有独立的资产,实行独立的核算;
4.能独立对外开展经营活动。
人格的概念
学科 |
内涵 |
心理学 |
个体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是一个人在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动力系统。 |
组织行为学 |
理解员工的思想、情感、 行为方式以及对组织和工作的态度的重要因素。 |
人格对职业选择、工作满意度、领导、工作绩效等方面都有影响。 |
人格的影响因素
因素 |
涵义 |
遗传 |
人格由基因决定,因此相对稳定。遗传奠定人格形成的物质基础,并不直接决定人格。 |
环境 |
环境塑造人格,如教养方式、教育背景、生活环境、社会经济基础、人际关系、个人体验等。 |
情境 |
人格相对稳定,但随着情境因素改变而采取不同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不同情境下的人格表现可能差异很大。 |
1.人格是一种结构化的内在系统,其形成受到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而且会对个体的反应特点和体验特点进行调控。
2.人格是稳定的,虽然个体的行为方式和体验特点会随时间而变化,但贯穿一生的东西保持不变。
3.行为的跨情景一致性。个人的目标和行为倾向保持相对稳定,但并不是在所有情景下一成不变
1.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主张:行为的动机源于非意识层面
内容:
(1)人格的核心是一个人思想中的各种事件,这些事件是产生行为的动机。
(2)精神分析关注的是这些行为产生的内在根源以及这些内在驱动力间的冲突。
(3)人格的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自我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三者的和谐发展,是健康人格的前提。
2. 人本主义
代表人物:罗杰斯、马斯洛、霍尼
主张:行为的动机源于意识层面
内容:
1.人本主义从个人意识经验、成长潜能整合的角度理解人格,核心是强调自我实现的驱动力。自我实现是指个体不断努力开发自身才智与能力,实现个人潜能的倾向。
2.马斯洛将自我实现置于其需要层次结构的顶点。
3.强调自我实现和实现真实自我的过程。
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四根学说”,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认为:‘’人的身体由水、土、火和空气四种物质构成,后又发展成“四体液说”即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和胆汁质。
两个重要假设:
(1)人格特质在时间上相对稳定;
例如:一个人昨天大发脾气,而今天和颜悦色,那么易怒就不是他的特质。
(2)人格特质在空间上相对稳定。
例如:一个人在公司经常训斥下属,在家经常和妻子吵架,那么易怒就是他的特质。
(一)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枢纽特质 |
也叫基本特质,那些渗透于人格乃至遍及此人全部活动的特质,其反映了一个人的主要情操和优势倾向;只有少数人有这样的特质 |
核心特质 |
指渗透性较差,但是具有一般意义的特性,其是人格的建筑构件。每个人的核心特质有5-10个 |
次要特质 |
指不明显,不受人注目,一致性和一般性较低的人格特质 |
各种特质不是零散的,而是有组织的;其假设有一个人格特质的组织者“统我”的存在,统我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逐渐发展起来的 |
(二)卡特尔的特质理论
人格因素 1 2 3 4 5 6 7 8 9 10 |
名称 乐群性 聪慧性 稳定性 支配性 兴奋性 有恒性 敢为性 敏感性 怀疑性 幻想性 |
低分者特征 孤独冷淡 迟钝、学识浅薄 激动、易烦恼 顺从 审慎、冷静 苟且、敷衍 畏怯 理性沉着 信赖、随和 妥善处理 |
高分者特征 温情合群 聪慧、有才识 成熟镇静 好强 热心、健谈 谨慎、固执 鲁莽 敏感、优柔寡断 多疑、善嫉妒 豪放 |
人格因素 11 12 13 14 15 16 |
名称 世故性 忧虑性 实验性 独立性 自律性 紧张性 |
低分者特征 直率朴实 安详自在 保守、尊重传统 依赖、随群 矛盾冲突、不顾大体 心平气和 |
高分者特征 世故圆滑 焦虑不安 敢于批判 自负自决 克己自律 紧张兴奋 |
(三)艾森克的特质理论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从特质论出发,从传统的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人格问题, 从特质研究转向对人格维度分析;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艾森克的理论和古希腊的四种气质类型相吻合
(四)“大五”人格理论
“大五”和“大七”人格理论是特质理论的最新发展,其中前者认为人格维度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而后者则把人格看成是具有文化特异性的东西。
“大五”人格理论认为人们用来描述自己和他人的特质时仅有五个基本维度。人格的这五个维度现在被称为“五因素模型”,也就是常说的“大五”人格理论。每一个维度都是两极的—与维度名称意义相似的项目描述的是较高的一极,而意义相反的项目描述的是较低的一极。
因素 |
双极定义 |
外向性 |
健谈的、精力充沛的、果断的/安静的、有保留的、害羞的 |
愉悦性 |
有同情心的、善良的、亲切的/冷漠的、好争吵的、残酷的 |
公正严谨性 |
有组织的、负责的、谨慎的/马虎的、轻率的、不负责任的 |
神经质性 |
稳定的、冷静的、满足的/焦虑的、不稳定的、喜怒无常的 |
开放性 |
有创造性的、聪明的、开放的/简单的、肤浅的、不聪明的 |
(五)“大七”人格理论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王登峰和崔红等人通过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理论。“大七”人格理论和“大五”人格理论既有共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
因素 |
因素含义 |
外向性 |
活跃、合群、乐观 |
人际关系 |
利他、诚信、重感情 |
行事风格 |
严谨、自制、沉稳 |
善良 |
宽和、热情 |
情绪性 |
耐性、爽直 |
智慧 |
才智、坚韧、机敏 |
处世态度 |
自信、淡泊 |
“大五”人格理论
“大五”和“大七”人格理论是特质理论的最新发展,其中前者认为人格维度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而后者则把人格看成是具有文化特异性的东西。
“大五”人格理论认为人们用来描述自己和他人的特质时仅有五个基本维度。人格的这五个维度现在被称为“五因素模型”,也就是常说的“大五”人格理论。每一个维度都是两极的—与维度名称意义相似的项目描述的是较高的一极,而意义相反的项目描述的是较低的一极。
因素 |
双极定义 |
外向性 |
健谈的、精力充沛的、果断的/安静的、有保留的、害羞的 |
愉悦性 |
有同情心的、善良的、亲切的/冷漠的、好争吵的、残酷的 |
公正严谨性 |
有组织的、负责的、谨慎的/马虎的、轻率的、不负责任的 |
神经质性 |
稳定的、冷静的、满足的/焦虑的、不稳定的、喜怒无常的 |
开放性 |
有创造性的、聪明的、开放的/简单的、肤浅的、不聪明的 |
“大七”人格理论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王登峰和崔红等人通过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理论。“大七”人格理论和“大五”人格理论既有共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
因素 |
因素含义 |
外向性 |
活跃、合群、乐观 |
人际关系 |
利他、诚信、重感情 |
行事风格 |
严谨、自制、沉稳 |
善良 |
宽和、热情 |
情绪性 |
耐性、爽直 |
智慧 |
才智、坚韧、机敏 |
处世态度 |
自信、淡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