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与教育
一、人格的发展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1.婴儿期: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岁~1岁);
2.幼儿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岁~3岁);
3.儿童早期:主动感对内疚感(3岁~6岁);
4.儿童晚期:勤奋感对自卑感(6岁~12岁);
5.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18岁)。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是: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二)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因素
1.家庭教养模式;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
(三)健康人格的建构
1.重视青少年人格的整体调节;2.帮助青少年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获得自尊感;3.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4.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挫折;5.引导青少年进行人格的自我教育。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二是自我体验,个体对自己的自我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三是自我监控,属于对自己的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和自我追求等。
(二)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生突变的时期,并构成青少年心理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特点。埃里克森认为,自我认同感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青少年期面临的危机是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此时,青少年迫切要求理解自我,以形成一个真正独立的自我。
教育意义:教师应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选择和社会角色,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并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此外,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所面临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三)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
根据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及成熟自我意识的标准,对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指导应该:
1.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1)教师、家长应对其做出适当的评价与期望;
(2)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2.帮助中学生获取积极的自我检验
(1)尊重学生的人格;
(2)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
3.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
(1)帮助学生通过实践锻炼其自我控制能力;
(2)教授自我控制的策略与方法。
备考辅导:2013年教师资格HD高清课件全新上线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