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持续一生的,我国心理学家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也称学龄前期);童年期(6、7~11、12岁,也称学龄初期);少年期(11、12~14、15岁,也称学龄中期);青年期(14、15~25岁,也称学龄晚期);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死亡)。小学生一般是指年龄在6、7岁~11、12岁的儿童,这个阶段又称之为童年期。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所谓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特征。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等等;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
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儿童心理发展是和年龄有联系的。因为年龄是时间的标志,代表一定的时期和阶段,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一方面,它是从大量的个别的心理特征概括出来的代表某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典型或本质的特征,而不能代表这一年龄阶段所有儿童的个别特征;另一方面,每个年龄阶段心理现象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即便是同一心理现象每一个阶段既含有上一个阶段的特征,又有下一个阶段的萌芽,但是每一个阶段总是有占有主导地位的本质特征。例如,小学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在小学高年级已经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2.儿童年龄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受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的。一方面,年龄特征是受许多比较稳定的因素支配的.例如,个体的脑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定过程的,语言的发展和知识本身的深浅也是有一定顺序的,这就决定了个体心理发展具有较稳定的顺序、限度和阶段;另一方面,儿童年龄特征总是会打上特定历史和文化、教育的烙印,儿童发展特点体现出每个历史时期、每种文化背景的相对不同,当教育条件有较大改变时,儿童心理年龄特征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3.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规律组织教学,安排教学活动。例如,小学低年级儿童思维带有很大具体性,这个阶段安排教学活动多以直观教具为主,注意课堂的生动性、形象性,而对高年级儿童就不需要刻意这样做了。
(三)发展的关键期①
关键期概念来源于动物习性学研究,它是从“印刻”这个概念演变来的。印刻指动物在生命的一个特定时期,因某种刺激而建立起的一种固定行为模式。
动物习性学家洛伦兹研究发现,小鸡在出生后的13~16小时内,会产生“认母”行为的印刻。如果在这一段时间内,小鸡见到的是一只母鸡,小鸡就将这只母鸡当做自己的“妈妈”。如果在这一段时间内,小鸡见到的是一个人,小鸡就将这个人当做自己的“妈妈”。人走到哪里,小鸡就跟到哪里。有趣的是,此时小鸡见到自己真正的“母亲”却不理睬。后来,洛伦兹对小鸭的研究也发现,小鸭认母的印刻时间与小鸡差不多。心理学家将“母亲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为动物认母的关键期。
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在关键期中,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学习变得特别容易,心理发展特别迅速。同时,在关键期内,个体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敏感.有时又把关键期成为敏感期。
发展心理学家通过对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发现人的心理发展也存在关键期。例如,人类的胚胎最容易受到损害的关键期是怀孕后的6周以内。这个时期是主要器官发育的时期。大脑发展的关键期为出生后的头3年。2~3岁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儿童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还是儿童学习社会交往的关键期。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音乐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是4~9岁。小学中年级左右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对教育工作有很重要的意义。第一,关键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抓住关键期内学生心理发展变化快的特点,实施正确的教育,会使教育取得最佳效果。第二,关键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因此,要注意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要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采用科学的教育内容及正确的教育方法,给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促进其心理发展。第三,关键期也是心理发展矛盾冲突最突出的时期。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帮助学生破解矛盾冲突,顺利度过这一时期。第四,关键期是心理发展最快的时期,教育工作一定要跟上。但如果因某种原因错过了某种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也不能因此就放弃对个体的教育工作。
辽宁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