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知觉的一般概述
1.感知觉的含义。感知觉是感觉与知觉的统称。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它是在感觉基础上,对事物多种属性和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日常生活中,除了新生儿以外,人们几乎没有孤立的感觉,因为任何个别属性总是属于某一整体的。
2.感知觉的分类。
(1)感觉的分类。根据刺激的来源,可以把感觉分为两大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主要接受来自体外的适宜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内部感觉接受内部刺激,反映有机体本身各部分运动或内部器官的变化,主要有平衡觉、运动觉和机体觉三种。平衡觉反映身体运动速率和方向,它对于判断和保持人的姿势十分重要,是由人体位置根据重力方向所发生的变化而引起的;运动觉反映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及肌肉紧张程度,运动觉常常和其他感觉联合组成复合感觉;机体觉反映有机体内部器官活动状态,如饥饿、呕吐及内部疼痛等。
(2)知觉的分类。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空间知觉是人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它是由视觉、触觉、听觉、动觉等多种感觉系统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视觉起着重要的作用。时间知觉是指人对客观物质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它主要有四种形式: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问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和对时间的预测。运动知觉是指人对物体的运动特性的知觉。
3.感知觉的作用。
(1)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经验的源泉。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感知开始。人类的知识无论来自自身经历的直接经验,还是来自书本的间接经验,都是先通过感知获得的。人类的知识无论多么复杂,也都是建立在通过感知而获得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
(2)感知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保证了个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感知觉不仅为记忆、思维、想象等复杂的认识过程提供了材料,也是动机、情绪、个性等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没有感知觉也就没有人的心理。当人的感觉被剥夺或感知觉缺损不能正常地感知时,人的心理就会出现异常,人们就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难以生存。
(二)小学生感觉的发展
1.小学生感觉的发展。小学生感觉的发展主要在视觉、听觉、运动觉等方面。
(1)视觉的发展。小学生的视觉是随着年龄的日益增长和学习活动的不断深入而逐渐提高的。其发展主要表现在颜色视觉和视敏度方面。小学生的颜色视觉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研究表明①,6岁儿童已能分辨黄、红、橙、绿、白、蓝、紫等颜色,但正确率较低,并受呈现时间长短的影响。6岁以前,儿童颜色爱好的性别差异不明显;6岁以后,表现出性别差异。男孩最喜爱黄色、蓝色,女孩则最喜爱红色、黄色。
视敏度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即视力。小学儿童视力的调节能力增强,10岁儿童眼球晶状屈光度的变化幅度最大,调节能力最强;1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
长,视觉调节能力逐渐降低。
小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经常使用视觉,近年来,小学生中出现近视的人数不断增加。为此,教师应特别注意指导小学生正确用眼,保证小学生视力的正常发展。
(2)听觉的发展。人的听觉感受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虽然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但年龄特点是非常明显的。很多研究一致指出:儿童时期的听觉感受性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长的。
在学校教育的严格要求下,小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必须正确地分辨各种语音,如zh和z、ch和c、sh和s、d和t、n和l,以及汉语中的四个声调和语音相近的字等。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更需要精确地分辨各种音调、音强、音色、节奏等。这些都会促进儿童听觉的发展。在教学的影响下,小学生的言语听觉水平比幼儿要高得多,已经逐步接近成人的水平。
(3)运动觉的发展。小学生运动觉特别是手的运动觉的发展,对他们的学习具有重大意义。因为书写、绘画、制作等学习活动都需要手的运动觉的发展。在小学阶段,儿童手部的肌肉、关节虽然有了显著发展,但还未完全成熟。他们的腕骨、掌骨、指骨等要到l4~16岁左右才能基本发展成熟。因此刚入学的儿童,手指、手腕运动还不够灵活协调,他们写字时用力轻重不匀,字迹歪扭,还经常用断笔尖戳破本子。随着手部骨骼、肌肉的发展,再经过小学阶段各种绘画、手工制作、书写等学习活动的长期训练,小学儿童手部小肌肉运动觉逐渐发展,精确性、灵活性和协调性都有较大的提高。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运动觉在逐步发展,其发展速度和水平与训练有直接关系。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内外各种活动,从耐力、速度、精确性、灵活性和协调性等方面循序渐进地对小学生进行训练,以促进其运动觉的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各种学习活动。
知识链接
认识少儿感觉统合失调症
一、什么是感觉统合失调
所谓感觉统合就是大脑把听觉、嗅觉、触觉等身体的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信息进行多次的组织分析、综合处理,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使个体和谐有效地运行。当大脑对感觉信息的统合发生问题时,就会发生运作失灵,这种失灵被称为感觉统合失调。
这就是说,人类的感觉系统,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前庭平衡觉、运动觉等,如同一个个“通讯员”,将各种信息传递给大脑,大脑对此进行协调、指挥。如果某个通讯员无法正确有效地传递信息,就会出现某种征兆。
二、感觉统合失调的具体表现
感觉统合系统分为视觉统合系统、听觉统合系统、触觉统合系统、平衡统合系统与本体统合系统等。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会削弱其生活和学习中的认知能力与适应能力。
一般而言,视觉统合失调的学龄儿童,阅读时常会跳行、翻书页码不对、演算数学题目常会抄错。另外,这类儿童在生活中时常丢三落四,似乎经常在找东西。
听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在课堂上常东张西望,对老师口头布置的作业或下节课要带的学习用具一点也听不进去。不仅听课效果差,也会影响课外的学习生活。时间一长,孩子会在心理上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厌学逃学。
触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往往对别人的触摸十分敏感,心理上总有一种担心、害怕的感觉,并且很容易受惊吓。在学习与生活中表现为好动、不安、办事瞻前顾后,甚至怕剃头、怕打针。
触觉统合失调的孩子由于心理上总处于一定的紊乱状态,学习与生活的质量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平衡统合失调会使孩子在学习与生活中常常观测不准距离,无法正确掌握方向;做事协调能力较差,这使孩子对事物的兴趣逐渐减少。
本体统合失调的孩子往往不会跳绳,跑步动作不协调不准确;常常发音不准,甚至与人交谈、上课发言口吃等。
(资料来源:教育手拉手,http://www.jysls.com)
(三)小学生知觉的发展
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它不仅需要多种分析活动,而且需要一定的经验帮助,所以其发展比感觉稍晚一些,但其发展速度非常快。儿童入学后,学习美术、自然、地理和算术等课程以及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有力地促进了知觉的发展。小学生的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较为明显。
1.小学生知觉发展的一般特点:
(1)知觉的有意性明显发展。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知觉具有明显的无意性和情绪性,表现为他们常常离开知觉的目的,把注意力集中到次要的、与知觉目的不相干的方面。在教师的要求和指导下,小学生逐渐学会按一定目的要求去选择知觉对象,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知觉的有意性、目的性逐渐发展起来。具体表现为:①知觉的选择性。刚入学的小学生的知觉选择性还很低级,知觉过程常受无关刺激的影响。在教师的指导下,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知觉的选择性逐步提高。他们日益能够迅速地、熟练地从知觉对象中分出需要感知的东西来。②知觉的持续性。低年级小学生在知觉一个复杂而又跟自己经验和兴趣相符合的事物时,可以持续较长时间。但当知觉对象比较复杂时,就常常不能坚持完成知觉过程。在教学的影响下.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智力的发展,中、高年级小学生才能做到长时间、有效地进行知觉。
(2)知觉的精确性日益提高。由于分析与综合水平不高,小学低年级学生在知觉过程中.对事物只是产生一个笼统的、不精确的、割裂的初步印象。例如,他们常常混淆汉语拼音b与d、P与q、汉字偏旁中的“衤”和“礻”,书写汉字时常常漏掉或添加笔画等。在教学的要求下。随着认知的发展,中、高年级小学生逐渐能对组成整体的各部分进行较为精确的观察分析,进一步理解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对事物整体产生较为正确的知觉。
(3)知觉的策略性逐渐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积累,小学生在知觉事物时,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用日益明显。小学生的知觉过程逐渐显示出一定的策略性,他们能够运用一定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来有效地进行知觉。
首先是利用言语刻画知觉对象。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向儿童呈现一截棒状的图形,问这是什么图形。学龄前儿童往往画出这个图形,而小学儿童则能用言语进行描述,说这个图形像“手指”、“宝剑”或“蜡笔”等。是否善于用言语刻画视觉对象,同儿童词汇量的多少以及言语发展水平直接有关,也是小学儿童知觉发展水平的表现。
其次是根据顺序知觉对象。随着知觉能力的发展,中、高年级小学生逐渐掌握了知觉事物
的方法,能够根据所知觉事物的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等对事物进行知觉。
2.小学生空间知觉的发展。
(1)大小知觉。儿童大小知觉发展比较早。小学儿童不仅能熟练地用目视测量和比较测量进行直觉判断.而且还逐渐能用推理进行判断。有关研究发现,对图片空间面积大小的判断能力,7~8岁儿童处于直觉判断和推理判断相交叉的过渡阶段,高年级儿童有85%以上已能运用推理判断来比较空问和面积的大小,大小知觉发展到新的水平。
(2)形状知觉。在童年早期,随着儿童知觉的发展以及个体学习经验的积累,儿童对形状的认知表现出某种进展,但对形状还不能完全理解。在小学教育的影响下,儿童形状知觉水平逐年提高,他们不仅能正确辨认几何图形,而且能正确绘制各种图形,最后还能用语言正确说明图形的特征。说明小学儿童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已由对具体直观图形的认识过渡到对一类图形共同特征的掌握。但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小学儿童识别几何图形的特点有以下表现。(1)
①不能正确识别和说明图形的本质属性。在识别和说明图形的特征时常常会把非本质特征当做本质特征,或把本质特征作为非本质特征,从而产生缺漏或错误的判别。如把“直角在下方”“一条直角边水平”这些非本质东西,加到直角三角形特征中去,把“由上到下垂直”这一非本质因素作为垂线的特征等。
②知觉立体几何图形要比知觉平面图形困难。随着儿童思维水平的提高和对几何图形知觉的全面学习,识别几何图形能力可以逐年提高。
(3)方位知觉。方位知觉是人脑对物体所处的方向位置的反映。由于方向位置本身具有相对性,儿童从具体的方位知觉上升到抽象的方位概念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刚入学时,儿童一般已能很好地辨别前后、上下和东西南北等方位,但对左右方位的辨别,则常常要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才能正确辨认,离开了具体事物则往往容易出现错误。如上体操或体育课时,有1/3的儿童对“向左转”“向右转”的抽象口令反应出现错误。如一年级小学生刚学写字时,有时会把数字6和9搞混,把数字3写成“£”,把“8”写成“0。”。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该耐心地给予提醒与指导。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实际,训练学生的左右方位知觉。
如教学字形时,对字形各部分的方位,特别是形近字的方位差异要设法使其突出和醒目,以增强学生的方位意识。
朱智贤等人(1964)重复了皮亚杰的实验,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果:儿童左右概念的发展有规律地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5~7岁),儿童比较固定化地辨认自己的左右方位;第二阶段(7~9岁),儿童初步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第三阶段(9~11岁),儿童能比较概括地、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
可见,儿童左右概念的发展与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相符合,都是由直观具体向抽象概括过渡。这个过渡有一定的困难,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感性水平上,空间方位较为固定;在理性水平上,空间方位则较为灵活多变,具有相对性。但在正确的教育引导下,经过长期的训练,三年级以上的小学生一般都能在抽象(词的)水平上准确地掌握空间概念。
(4)距离知觉。距离知觉是对物体离我们远近的知觉。小学儿童对空间环境中对象间比较近的距离一般都可以确定,而对比较远的空间距离则往往混淆不清,难以确定。总的说来,小学儿童空间知觉的发展,对于他们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小学算术中长度和重量单位的学习,几何中面积和体积单位的学习,以及历史、地理、物理、生物等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空间知觉的支持,所以,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小学生的空间知觉,以促进他们认知能力的发展,更好地适应各门课程的学习。
3.小学生时间知觉的发展。人类没有专门感知时间的器官,而且时间比空间更为抽象,
因而人类不能直接感知时间,必须借助于中介物来认识时间。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是把自然界的周期性变化(如太阳的升落、月亮的盈亏、四季的交替)、生理的节律性变化(如呼吸、心跳、消化)以及人造计时工具(如钟表、日历)等作为判断时间的重要标准。
在个体心理发展中,时间知觉的发展较晚。因为时间知觉是比较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正确认识时间长度、单位、顺序、关系等需要一定的生活经验、认知能力和言语发展。
儿童入学后,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下,逐渐掌握了数的概念和计时工具,学会了利用多种中介物来认识时间,时间知觉的水平便迅速提高。在对时间单位的认知方面,小学生最先掌握的时间单位是“一节课”,其次是“日”、“周”,对“月”的认知要差一些。到了三四年级以后,由于经常使用“月”这一概念,小学生逐渐开始理解“月”的实际意义,认识月与日、日与小时的关系等。但对于“时代”“世纪”“纪元”等概念,小学生往往不易理解。尽管他们口头上也会说这些词,但并不理解它们的真正含义。因为理解抽象的时间概念,是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密切联系的,只有到了高年级,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才能逐步理解并掌握这些抽象的时间概念。在对时间长度的估计方面,小学生和成人一样,对已经过去的时间来说,发生的事件越多,内容越丰富,估计的时间越长;发生的事件越少,内容越单调,则估计的时间越短。而对正在经历着的时间长度的估计,则与之相反。内容越多、越有趣就觉得光阴似箭;而内容越单调、越困难,就越感到度日如年。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小学生对时间概念的学习以及对计时工具的认识,并注意在生活中进行运用,以促进小学生时间观念的早日形成。
(四)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及培养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它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力的发展是建立在感知觉的综合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和注意力、思维能力等联系密切。
观察力的发展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观察是人积累知识、认识世界的门户,是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的基础。观察力是人的智力结构的基本成分,是思维和想象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能积累感性材料,不能有丰富的想象,也就不能进行抽象概括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所以,了解小学生观察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1.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阶段。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根据我国学者丁祖荫(1964)对幼儿园NA,学高年级儿童观察图画能力发展的研究,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①
(1)认识个别对象阶段:儿童只看到各个对象或各个对象的一个方面。
(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儿童可以看到各个对象之间能够直接感知的空间联系。
(3)认识因果联系阶段:儿童可以认识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因果联系。
(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儿童能从意义上完整地把握对象总体,理解图画主题。
幼儿的图画认识能力大部分属于认识个别对象及空间联系阶段;小学低年级学生大部分属于认识空间联系阶段和因果联系阶段;中年级学生大部分属于认识因果联系阶段;高年级学生大部分属于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小学生对图画的观察发展的阶段性,很大程度上受图画内容的影响,图画内容接近儿童的生活经验,能为他们所理解,便表现出较高的观察水平;反之,图画内容远离儿童的生活经验,不能为他们所理解,则表现出较低的观察水平,一般只能列举或描述,而且也很容易出现错误。小学生对图画的观察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受教师、家长等成人言语指导的影响。如果要求学生说出图中“有什么”时,他便倾向于“列举”;如果要求学生说出“在做什么”时,他就倾向于“描述”、“解释”;如果要求学生说出“画的是什么”时,他就倾向于注意观察整个图画内容,进行“解释”。
2.小学生观察品质的发展。观察品质是指在观察过程中表现出的个体差异。王唯等(1985)对小学一、三、五年级学生的观察品质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包括四个方面①。
(1)精确性方面,一年级学生水平很低,不能全面细致地感知客体的细节,只能说出客体的个别部分或颜色等个别属性。例如,小学生在刚学写字时常常是多一点、少一横,对于“大”“太”“犬”、“已”“巳”和“析”“折”等字形相近的经常混淆不清。三年级学生的精确性明显提高,五年级学生略优于三年级学生。
(2)目的性方面,一年级学生注意性较差,他们的知觉主要受刺激物的特点和个人兴趣爱好所影响,排除干扰能力较差,集中注意观察的时间较短,观察的错误较多。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有所改善,但无显著差异。
(3)顺序性方面,一年级学生没有经过训练,观察事物零乱、不系统,看到哪里,就是哪里。中高年级学生观察的顺序性有较大发展,一般能有始有终,并能一边看一边说,而且在观察表述前往往能先想一想再说,即把观察到的点滴材料进行加工,使观察内容更加系统化但从总体上看,五年级和三年级差异不显著,说明五年级学生还不能系统地进行观察。
(4)概括力方面,低年级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做整体概括的能力很差,往往较注重事物的表面的、明显的、无意义的特征,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关系。例如,有位教师将寓言《美丽的公鸡》这一课的插图涂上色彩,并放大让学生观察,多数学生只能看到大红鸡冠、美丽的羽毛和金色的爪子,而没有看出公鸡站在水边欣赏自己形象的洋洋得意的骄傲神态。到了三年级,学生的概括力有较大提高,五年级又有显著发展,观察的分辨力、判断力和系统化能力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小学一年级学生观察力水平都较低。经过两年的教育,到小学三年级已有明显的发展。
3.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水平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同时,它又是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儿童的观察力。
(1)帮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明确观察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前提,它会直接影响知觉的选择性。一般来说,观察目的越明确,任务越具体,小学生越容易正确地组织自己的注意,使它指向于观察对象,对事物的认识越清楚深刻,观察过程越持久,因而观察的质量也就越高。培养小学生观察的目的性,要循序渐进。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教师要直接向他们提出比较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便于他们进行观察;对于中高年级小学生,教师要逐步放手,引导小学生自己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培养其观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2)引导学生做好观察前的知识准备。观察依赖于知识准备,因为知识经验能影响人的知觉理解性,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知它。如果学生对要观察的事物缺乏必要了解,那么,即使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他们也不知道如何着手去观察,尤其是对陌生的事物,它既不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也不会引起稳定的注意和积极的思维,从而影响观察的效果。因此,无论是课上还是课外观察,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前,都要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做好观察前的知识准备。
(3)指导学生制定观察计划。周密详尽的计划可以避免观察时易于产生的盲目性和偶然性,使小学生的观察有步骤地进行,发展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观察更全面。教师应指导小学生根据观察目的、任务的要求拟定观察的详细计划,确定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观察有步骤进行。观察的步骤,对整个物体来说,观察时应先了解整体轮廓.有个大致印象,再仔细观察各个部分,分析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回到整体,对整体有更为精确细致的认识,也就是遵循“整体一部分~整体”的顺序。对有些对象也可以遵循“部分一整体一部分”的顺序,也可选择“近一远”“远一近”“上一下”“下一上”或“表一里”的顺序等。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学会全面、精确、完整地观察事物。
(4)鼓励小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观察的目的在于从实践中获得感性经验。要使感性经验丰富、全面,就要动员各种感官全面获取信息。在观察中,教师要鼓励小学生把视觉、听觉、嗅觉和运动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结合起来,做到观其形、辨其色、闻其声、触其体、嗅其味。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丰富全面的信息,提高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
(5)引导小学生在观察时要勤于思考。良好的观察品质是善于发现细小的但却是很有价值的事实,能透过个别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勤于思考。教师要积极引导小学生根据观察的目的、任务,对观察到的物具体的个别对象,多进行分析、比较、综合,以发现事物间的异同或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提高他们观察的分辨力和辨别力。
(6)指导小学生观察时要尽可能运用言语。言语具有概括性。学生的观察活动有言语加入,能更好地对事物进行分析和概括,同时通过言语活动,还可以把所观察的结果保存起来,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之中。因此,教师应注意指导小学生在观察时要出声或无声地叙述观察到的事物。出声叙述有助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而无声叙述则可以促进学生内部言语的发展,培养他们独立观察的习惯。一般来说,在对小学生进行训练时,最好先让他们从有声叙述开始,逐步养成无声叙述的习惯。
辽宁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