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意识记稳步发展并逐步取代无意识记的主导地位
小学生的有意识记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的。刚入学的小学儿童,记忆仍保持着学前儿童的主要特点,无意识记仍占重要地位。到小学二年级表现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效果相当。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生的有意识记逐渐取代无意识记并占主导地位。小学生记忆发展的这特点,对其日后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记忆同一材料,有意识记的效果要比无意识记的效果好。但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两种识记都是不可缺少的,有意识记的发展并不否定无意识记的作用。事实上,小学生很多知识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通过无意识记起作用,就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来说,往往也是通过无意识记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意义识记不断发展并逐步取代机械识记的主导地位
小学低年级学生以机械识记为主,这是因为他们抽象思维水平还不高,内部言语发展还不完善,知识较贫乏,缺乏良好的记忆方法和技巧,还不善于对记忆材料进行思维加工。随着年龄的增长、言语和思维的发展、知识经验的丰富以及学习方法与技巧的掌握,小学生意义识记不断增加而机械识记相对减少。到了三、四年级,从机械识记占主导地位向意义识记占主导地位发展。在小学阶段,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效果均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材料性质不同,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都是需要的。小学教学中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机械识记的作用而不重视意义识记;二是不重视或反对机械识记的作用。实际上,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各有特点,相互补充。但从长远来看,意义识记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尽量使小学生缩短从机械识记为主到意义识记为主的过渡阶段。
(三)抽象记忆不断发展并逐步取代形象记忆的主导地位
学前儿童的具体形象记忆优于词的抽象记忆,他们长于记忆具体的事物、事实、形象,还不善于记忆关于事实的一般解释、公式、法则、规律等等。小学低年级儿童也具有这一特点。儿童入学后,不但要记住一些具体的事物、事实和形象,而且要记住一些概念、公式、原理,这样就使小学儿童的词的抽象记忆迅速地发展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从具体形象记忆为主过渡到以抽象记忆为主。但小学生在记忆抽象的材料时,主要还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基础,即形象记忆仍起着重要作用。需要指出的是,不能认为抽象记忆出现以后,具体形象记忆就没有意义了。实际上,在学习过程中,具体形象记忆和词的抽象记忆都是必要的,因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的,教师的任务在于:使儿童掌握充分的具体的实际材料,并且从这些具体的实际材料出发,不断发展儿童的词的抽象记忆,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小学生有意识记的能力
1.要使小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大量事实证明,识记的效果对识记的目的和任务有很大的依存性。有意识记比无意识记的效果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意识记目的明确、任务具体。一般来说,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记忆动机,有助于提高学生记忆的自觉性、主动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记忆的效果。
小学低年级学生不了解识记的目的和任务,不善于辨别教材的主次,不能分清该记的和不该记的内容,因而他们的记忆多半比较被动。所以,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向他们提出明确、具体的识记目的、任务和要求,帮助他们明确记什么和记多久,哪些课文的段落要背熟,哪些公式、定律要记牢,以及哪些内容要终身记住等。教师应经常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使小学生知道记住某些知识的重要性,逐渐学会向自己提出记忆的目的和任务,从而使识记由被动转为主动。
2.要让小学生学会检查自己识记的效果。低年级小学生还不会检查自己的识记效果,甚至不明白什么叫学会,怎样算记住。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帮助他们学会检查自己的记忆效果,这样学生会给自己提出长远的识记任务,从而提高识记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他们的有意识记也就会逐渐地发展起来。
3.要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特点。无意识记记起来轻松、不易疲劳,往往在自然状态下不知不觉地进行,但无意识记的产生往往与识记材料的生动性、形象性、新颖性和活动性以及识记主体的兴趣、情绪等有关。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具体形象材料,激发学生的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地变换教学方法,调动一切有利于产生无意识记的因素,帮助学生提高有意识记的能力。
(二)培养小学生意义识记的能力
1.帮助学生加深对记忆材料的理解。理解是记忆的必要前提,理解了的东西记忆起来效果要好得多。意义识记的效果之所以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就在于它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的,学习者头脑中建立了材料内部、材料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理解的过程也就是对材料的组织加工过程。通过理解而识记的材料,不仅易于保持,而且提取时也可获得更多的线索,从而有助于回忆。因此,在记忆和复习时,一定要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避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地死读硬记。要理解材料,先要弄清楚它究竟说明了什么问题和规律,它是怎样说明的,它有哪些论点和依据,各论点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等等;然后,要将它和过去学习过或经历过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等;最后,把它进行归类或者系统化整理,这是理解的重要标志。信息编码与贮存的效果关键在于对信息的组织与归类。
2.教给学生意义识记的有效方法。进行意义识记离不开一系列的方法和技巧,如对照、比较、分类、概括、利用提要等。教师在教给学生这些方法、技巧的同时,要做好示范,与学生共同操作,逐步引导学生独立操作。
3.适当训练学生机械识记的能力。由于学习材料的性质不同,学生学习需要意义识记的同时,也需要一定程度的机械识记作为辅助。在对材料意义识记的基础上进行积极合理的背诵,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对材料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知识链接
中国儿童注意力和记忆力训练题
训练目的:提高孩子短时记忆力和注意力
训练方法:让孩子在2秒钟观看一组数字(如47826),然后让孩子再重复说一遍
训练题目:
第一关:五位数:47826 73147 88477 68588 77513 32264
第二关:六位数:984432 973921 904856 703875 879650
第三关:七位数:7363924 7489593 7762649 9506070 8789437
第四关:八位数:47829404 3898751176334456 89125463
第五关:九位数:389875198 971405128 887314255
(资料来源:知识老师教育研究中心:http://www.zgxxnl.corn)
(三)指导小学生科学地进行复习
科学的复习是防止小学生遗忘的最好方法,也是达到长时记忆的有效途径。
1.把握复习的时间。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因此,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对新学习的材料及时复习。刚开始复习时次数宜多,时间宜长,间隔宜短,以后可逐渐减少复习的次数与时间,扩大复习的时间间隔。
2.把握复习的量。一方面,复习的内容要适量。学生记忆的效果和记忆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内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过多地布置家庭作业或进行大量的课堂练习,盲目增多复习量,不仅不会促进记忆,还会使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甚至影响学生的健康。另一方面,复习的程度要适中。
研究表明,学习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好,在精力耗费上也较为经济。
3.把握复习的形式。单一的复习形式容易引起学生疲劳和厌倦,从而影响记忆效果,多种复习的形式,交替进行,避免单一。一方面,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分散复习是每隔一段时间复习一次或几次,集中复习是集中一段时间复习许多次。对枯燥、难度大、技能性强的材料宜采用分散复习,而对趣味性强、难度适中的材料则宜采用集中复习。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复习材料,将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结合起来进行,效果会好些。另一方面,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把眼看、耳听、口读、手写等结合起来,从而使同一内容在大脑皮层上建立多种联系,增强记忆的效果。
辽宁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