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取PDF版必会考点>>
(一)资产
1.定义: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1)资产按流动性分类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主要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开发支出。
(2)流动资产: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款项、其他应收款;存货。
(二)负债
1.定义: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1)负债按流动性分类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①含义:非流动负债是指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
②主要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
(2)流动负债
①含义:
a.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清偿;
b.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
c.或者自资产负债表日起1年内(含1年)到期应予以清偿或者企业无权自主地将清偿推迟至资产负债表日后1年以上的负债。
②主要包括:
a.短期借款;
b.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其他应付款等。
(三)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的具体项目:
(1)实收资本(或股本)
(2)资本公积
①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企业收到投资者出资超过其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部分。
②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盈余公积
(4)未分配利润
(四)收入
1.定义: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2确认条件:
(1)符合收入定义,并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①与收入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②经济利益流入企业会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③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
(2)收入是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的,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的。
(3)只有流入本企业的经济利益才属于本企业的收入,为第三方代收的款项不属于本企业的收入。
(五)费用
1.定义: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2.确认条件
符合费用定义,并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与费用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2)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3)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
(六)利润
1.定义
(1)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经营成果。
(2)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费用后的盈余,是反映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
(3)利润反映的是企业的经营业绩情况,是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上述等式反映企业资产的归属关系。
3.在某个特定的时点,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者之间所存在的平衡关系,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基础。
4收入-费用=利润
【提示】无论发生什么经济业务,都不会破坏上述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会计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
(一)权责发生制原则
1.权责发生制(也称为应计制)
(1)企业是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而不是按是否在本期实际收到款项来确认收入、费用的入账时间。
(2)适用范围
①企业会计;
②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2.收付实现制(也称为现金制)
(1)企业是以收到款项或支付款项作为确认收入、费用的基础。
(2)适用范围: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核算。
(二)配比原则
1.定义:
(1)配比原则是指对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
(2)并应相互配比,以便计算本期损益。
2.配比方式
(1)逻辑因果关系
①根据收入与费用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进行直接配比;
②如主营业务收入与直接成本相配比。
(2)时间上的一致关系
①根据收入与费用项目存在的时间上的一致关系,将某些与特定收入项目没有明显因果关系的费用项目进行配比;
②如广告费、办公费和管理人员工资等期间费用,与发生在同一时间的收入相配比。
(三)历史成本原则
1.历史成本原则也称为实际成本原则或原始成本原则,是指:
①企业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
②其后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
2.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四)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1.收益性支出
(1)含义:指在本期发生的只与本期收益有关的应当在本期已实现的收益中得到补偿的支出。
(2)划分要求
①凡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即支出的效益仅惠及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并在利润表中反映。
②例如: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
2.资本性支出
(1)含义:指当期发生的不但与本期收益有关,而且与以后会计期间收益也有关的,应当在以后若干会计期间的收益中得到补偿的支出。
(2)划分要求
①凡是为以后各期取得收益而发生的各种资产支出,即支出的效益惠及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列入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
②例如:购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支出,该支出通过折旧、摊销等逐期转化为各期的费用。
3.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目的在于正确确认企业的当期损益。
(1)如果将资本性支出按收益性支出处理:
①就会多计费用而少计资产价值;
②出现当期净收益降低,甚至亏损,以及资产价值偏低的结果。
(2)如果将收益性支出按资本性支出处理:
①就会少计费用而多计资产价值;
②出现净收益和资产价值虚增的现象。
(一)实质重于形式
1.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应当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2.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虽然法律上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从经济实质上看,企业拥有该资产的实际控制权,在会计核算上视为企业的资产。
(二)谨慎性
1.谨慎性又称为稳健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2.谨慎性在会计上的应用是多方面的:
(1)存货在物价上涨时期的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
(2)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对存货进行期末计价;
(3)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
(4)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
(5)对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等。
3.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并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
(三)可比性
1.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
(1)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
(2)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以便进行不同时期的纵向比较。
2.不同企业横向比较
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办法,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以便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横向比较。
1.历史成本
(1)又称原始成本,是指以取得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成本作为资产的入账价值。
(2)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
(3)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2.重置成本
(1)指企业重新取得与其所拥有的某项资产相同或与其功能相当的资产需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2)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3)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3.可变现净值
(1)指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以估计售价减去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以及估计销售所必需的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2)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对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的差额,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4.现值
(1)现值是指企业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以估计的未来现金流入扣除未来现金流出后的余额,用恰当的折现率予以折现而得到的价值。
(2)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3)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5.公允价值
(1)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2)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公平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计量。
1.账户结构分为两个基本部分,即左方(记账符号为借)和右方(记账符号为贷),一方登记增加,另一方登记减少。
(1)账户中登记本期增加的金额为本期增加发生额;登记本期减少的金额为本期减少发生额,增减相抵后的差额为余额。
(2)余额按时间不同分为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基本关系为: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2)资产类、成本类和费用类账户的增加用“借”表示,减少用“贷”表示。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3)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和收入类账户的增加用"贷"表示,减少用"借"表示。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2.试算平衡方法——发生额试算平衡法和余额试算平衡法
(1)发生额试算平衡法(借贷平衡)
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2)余额试算平衡法(借贷平衡)
①全部账户借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期初余额合计
②全部账户借方期末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期末余额合计
1.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和负债应当分别以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列示。
(1)资产类项目
①按流动性(即变现速度)进行排列,流动性强的项目排在前面,项目越靠前,其变现速度越快。
②流动性差的项目排在后面,项目越靠后,其变现速度越慢。
③按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分项列示,流动资产在前。
④流动资产包括在一年或一个经营周期以内可以变现的全部资产,排列顺序为:货币资金;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预付款项;其他应收款;存货。
⑤非流动资产包括变现能力在一年或一个经营周期以上的资产,排列顺序为: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其他非流动资产。
(2)负债类项目
①按到期日的远近进行排列,先到期的(或需要立即清偿的债务)排在前面,后到期的排在后面;
②负债类项目按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顺序分项列示,流动负债在前。
③流动负债排列顺序为: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
④非流动负债排列顺序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其他非流动负债。
(2)按照会计等式要求,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类项目金额合计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金额合计必须相等。
1.构成营业利润的各项要素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信用减值损失+其他收益+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资产处置收益
2.构成利润总额的各项要素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亏损以“-”号填列)+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3.构成净利润的各项要素
净利润=利润总额(亏损以“-”号填列)-所得税费用
(一)偿债能力分析
1.偿债能力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
(1)短期偿债能力的比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
(2)长期偿债能力的比率包括: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已获利息倍数。
2.具体指标
(1)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2)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提示】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
(3)现金比率=现金÷流动负债
(4)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5)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6)已获利息倍数
=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利润总额+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二)营运能力分析
1.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应收账款周转速度。
(1)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反映年度内应收账款平均变现的次数)
①应收账款周转次数=营业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②营业收入净额=营业收入-销售退回、折让和折扣
③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2)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反映年度内应收账款平均变现一次所需要的天数,即应收账款账龄)
①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360/应收账款周转次数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360)/营业收入净额
②应收账款平均余额中不扣除坏账准备。
2.存货周转率——反映存货周转速度。
(1)存货周转次数
①存货周转次数=营业成本/平均存货
②平均存货=(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2)存货周转天数
存货周转天数
=360/存货周转次数
=平均存货×360÷营业成本
3.流动资产周转率——反映企业流动资产的利用效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次数)
=营业收入净额/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4.总资产周转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使用效率
(1)总资产周转率(次数)
=营业收入净额/总资产平均余额
(2)总资产平均余额
=(期初总资产+期末总资产)/2
(三)盈利能力分析
1.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100%
2.营业净利润率
(1)营业净利润率=净利润/营业收入净额×100%
(2)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额
3.资本收益率
(1)资本收益率
=净利润/实收资本(或股本)×100%
(2)会计期间实收资本有变动时,公式中的实收资本应采用平均数。
4.净资产收益率
=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平均余额×100%
5.资产净利润率(也称资产收益率)
(1)资产净利润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
(2)平均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
6.普通股每股收益=(净利润-优先股股利)/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7.市盈率
(1)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场价格/普通股每股收益
(2)该指标越高,表明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充满信心,通常认为,市盈率在5到20之间是正常的。
8.资本保值增值率
(1)资本保值增值率
=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100%
(2)该指标反映资本的保全和增值情况,是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状况的辅助指标。
(一)政府预算会计要素
1.政府预算会计要素包括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
(二)政府财务会计要素
1.政府财务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
想要下载本文内容的同学,点击下载按钮,即可免费下载PDF版本。
下载小教程:
①手机端下载:点击右侧下载按钮即可下载,如图示所在位置:
②电脑端下载:点击左侧下载按钮即可下载,如图示所在位置:
温馨提示:文章由作者233网校-oyjl独立创作完成,未经著作权人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