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格式:
(1)单步式利润表:将本期发生的所有收入汇集在一起,将所有的成本、费用也汇集在一起,然后将收入合计减去成本费用合计,计算出本期净利润。
(2)多步式利润表:将利润表的内容做多项分类,分别计算出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以便形成几种损益信息。多步式利润表分为正表项目和补充资料两大部分。
优点:便于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分析,有利于不同企业之间的比较。
(我国企业多采用多步式。)
2、内容:
(1)构成营业利润的各项要素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信用减值损失+其他收益+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资产处置收益
(2)构成利润总额的各项要素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亏损以“-”号填列)+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3)构成净利润的各项要素
净利润=利润总额(亏损以“-”号填列)-所得税费用
1.账户的含义
(1)是根据以会计要素划分的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各项目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
(2)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的工具。
2.会计科目
(1)是指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
(2)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不同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
①总分类科目举例:“原材料”
②明细分类科目举例:“原材料—甲材料”
3.账户分类
(1)账户按照反映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成本类、费用类和损益类。
(2)账户按照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
4.账户结构
(1)分为两个基本部分,即左方(记账符号为借)和右方(记账符号为贷),一方登记增加,另一方登记减少。
①账户中登记本期增加的金额为本期增加发生额;
②登记本期减少的金额为本期减少发生额;
③增减相抵后的差额为余额。
(2)余额按时间不同分为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基本关系为: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3)资产类、成本类和费用类账户的增加用“借”表示,减少用“贷”表示。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4)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和收入类账户的增加用"贷"表示,减少用"借"表示。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分类依据 |
类别 |
按照会计报表 反映经济内容的不同 |
(1)反映财务状况的报表 (2)反映经营成果的报表 (3)反映现金流量的报表 |
按照会计报表 报送对象不同 |
(1)对外会计报表:种类、格式和编制方法由财政部统一制定。 (2)对内会计报表:根据企业内部需要自行规定、自行设计。 |
按照会计报表 编报主体的不同 |
(1)个别会计报表:只反映企业本身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的会计报表。 (2)合并会计报表:指企业对外投资总额占被投资企业的资本总额50%以上的情况下,将被投资企业和本企业视为一个整体,将其有关经济指标与本企业的数字合并而编制的会计报表。反映的是投资企业和被投资企业共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一般只编制对外会计报表。 |
按照会计报表 编制的时间范围不同 |
(1)年度会计报表 (2)季度会计报表 (3)月度会计报表 |
1.复式记账法
含义 |
复式记账法是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计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关账户的一种记账方法。 |
主要方法 |
①借贷记账法(被普遍接受并广泛使用); ②收付记账法; ③增减记账法。 |
2.借贷记账法
含义 |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反映各项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的一种记账方法。 |
期初余额 |
为了使账户中的记录与资产负债表的结构相吻合: ①各项资产的期初余额,应分别记入该账户的借方(左方)。 ②各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期初余额,应分别记入该账户的贷方(右方)。 |
账户的基本结构 |
①借方核算资产期初余额、资产增加、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减少和资产期末余额。 ②贷方核算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期初余额、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增加、资产减少和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期末余额。 |
记账规则 |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
试算平衡方法 |
①发生额试算平衡法(借贷平衡) 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②余额试算平衡法(借贷平衡) 全部账户借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期初余额合计 全部账户借方期末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期末余额合计 |
1、会计确认:指会计数据进入会计系统时确定如何进行记录的过程,即将某一会计事项作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或利润等会计要素正式列入会计报表的过程。
2、会计确认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1)确定某一经济业务是否需要进行确认;
(2)确定该业务应在何时进行确认;
(3)确定该业务应确认为哪个会计要素。
(1)又称原始成本,是指以取得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成本作为资产的入账价值。
(2)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
(3)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1、收益性支出:指在本期发生的只与本期收益有关的应当在本期已实现的收益中得到补偿的支出。
划分要求:凡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即支出的效益仅惠及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并在利润表中反映。如: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
2、资本性支出:指当期发生的不但与本期收益有关,而且与以后会计期间收益也有关的,应当在以后若干会计期间的收益中得到补偿的支出。
划分要求:凡是为以后各期取得收益而发生的各种资产支出,即支出的效益惠及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列入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如:购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支出,该支出通过折旧、摊销等逐期转化为各期的费用。
内容 | 权责发生制 | 收付实现制 |
含义 |
也称为应计制,企业是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而不是按是否在本期实际收到款项来确认收入、费用的入账时间。 (1)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均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2)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也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
也称为现金制,企业是以收到款项或支付款项作为确认收入、费用的基础。 (1)凡是本期实际收到款项的收入,不论其应否归属于本期,均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处理; (2)凡是本期实际以款项支付的费用,不论其应否在本期收入中得到补偿,均应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
|
适用范围 |
(1)企业会计; (2)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核算。 |
资产: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含义 |
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
特征 |
(1)资产必须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 (2)资产必须是预期能够直接或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 (3)形成资产的交易或事项必须已经发生,即资产必须是现实的资产,而不是预期的资产。 |
确认条件 |
符合资产的定义,并同时满足: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
分类 |
(1)流动资产: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耗用,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1年内(含1年)变现的资产,以及自资产负债表日起1年内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主要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款项、其他应收款、存货等。 |
(2)非流动资产: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 主要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 无形资产、开发支出等。 |
1、会计等式:反映企业六个会计要素相互之间存在的一定数量关系的恒等式。
2、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企业资产的归属关系,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基础。)
4、在不考虑调整因素,如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的情况下:收入-费用=利润
(反映了企业利润的形成过程,是编制利润表的基础。)
【注】无论发生什么经济业务,都不会破坏上述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会计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揭示了企业会计要素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因而它是设置会计科目、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
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两项基本职能。现代会计的职能还包括预测、决策、评价等。
1、会计的核算职能
(1)核算职能是会计的最基本职能。
(2)会计的核算职能: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运用一定的方法或程序,利用货币形式,从价值量方面反映企业已经发生或完成的客观经济活动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
(3)会计也要记录正在发生的经济业务,有时还要预测企业的未来,提供前瞻性的会计信息。
(4)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2、会计的监督职能
(1)会计的监督职能:指在经济事项发生以前、经济事项进行当中和经济事项发生以后,会计利用预算、检查、考核、分析等手段,对单位的会计核算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完整性、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与控制。
(2)会计监督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
3、两者关系
(1)会计的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是不可分割的,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2)会计核算是基本的、首要的,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前提,没有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3)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保证,没有会计监督来保证会计核算的正确性,会计核算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会计的对象:即会计的客体,是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凡是特定对象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企业中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一般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
资金运动过程——以工业企业为例
资金运动过程 |
||
↓资金投入 |
(1)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金:属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 (2)企业债权人投入的资金:属于企业的负债(债权人权益)。 投入企业的资金构成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
|
↓资金的循环与周转 |
(1)供应过程 |
用货币资金购买并储备劳动对象。 资金运动:货币资金形态→储备资金 |
(2)生产过程 |
①消耗劳动对象:储备资金形态→生产资金形态 ②支付劳动报酬:货币资金形态→生产资金形态 ③产品制成:生产资金形态→成品资金形态 |
|
(3)销售过程 |
产品价值的实现过程。 资金运动:成品资金→货币资金 |
|
资金的退出 |
(1)缴纳税金; (2)偿还债务; (3)向投资者分配股利或利润。 |
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的内容。
通常将单位在日常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中的资金运动称为经济业务事项。经济业务又称经济交易,是指单位与其他单位和个人之间发生的各种经济利益的交换,如购买固定资产、销售商品、上缴税收等。经济事项是指在单位内部发生的具有经济影响的各类事项,如支付职工工资、报销差旅费、计提折旧等。
1、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经济业务事项
(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款项:是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资金,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其他视同现金和银行存款的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存款。
有价证券:指表示一定财产拥有权或支配权的证券,如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等。
【注】款项和有价证券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
(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财物:财产、物资的简称,企业的财产、物资是企业用以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且具有实物形态的经济资源。
一般包括: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库存商品等流动资产以及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设施、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
(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债权:企业收取款项的权利,一般包括各种应收和预付款项等。
债务:企业承担的需要偿付的现时义务,一般包括各项借款、应付和预收款以及应交款项等。
(4)资本的增减
资本:投资者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而投入的本金。
(会计上所说的资本专指所有者权益中的投入资本,包括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
(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盈利或亏损)
(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其他事项是指除上述六项经济业务事项以外的、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应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经济业务事项。)
1、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技术方法,对单位的全部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它通过系统、客观、及时地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来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
2、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
财务会计 |
管理会计 |
(1)以会计准则为主要依据; (2)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确认、计量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 (3)记录营业收入的取得、费用的发生和归属,以及收益的形成和分配; (4)定期以财务报表的形式报告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分析报表,评价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获利能力等。 (5)目的:主要为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情况信息,帮助使用者作出相关决策。 (6)反映:过去生产经营活动的客观反映。 |
(1)管理会计是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的,它利用财务会计、统计及其他有关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和分析,产生一系列新的信息。 (2)目的:满足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编制计划、作出决策、控制经济活动等方面的信息需要。 (3)主要包括:预测分析、决策分析、全面预算、成本控制和责任会计等内容。
|
1、样本量的影响因素:
(1)调查的精度(同向).调查的精度是指用样本数据对总体进行估计时可以接受的误差水平。要求的调查精度越高(误差水平越小),所需要的样本量就越大。
(2)总体的离散程度(同向):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总体方差越大,所需要的样本量也越大。
(3)总体的规模:对于大规模的总体,总体规模对样本量的需求几乎没有影响。对小规模的总体,总体规模越大,为保证相同估计精度,样本量也要随之增大(但不是同比例的)。
(4)无回答情况:若无回答率较高,样本量要大一些。
(5)经费的制约:样本量是调查经费与调查精度之间的某种折中和平衡。
(6)调查的限定时间及实施调查的人力资源。
1、回归分析:指根据相关关系的具体形态,选择一个合适的数学模型,来近似地表达变量间的依赖关系。
2、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关系
联系 |
(1)它们不仅具有共同的研究对象,而且在具体应用时,常常必须互相补充。 (2)相关分析需要依靠回归分析来表明现象数量相关的具体形式,而回归分析则需要依靠相关分析来表明现象数量变化的相关程度。 (3)只有当变量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时,进行回归分析寻求其相关的具体形式才有意义。 |
|
区别 |
(1)相关分析: ①研究变量之间相关的方向和相关的程度。 ②相关分析不能指出变量间相互关系的具体形式,也无法从一个变量的变化来推测另一个变量的变化情况。 |
(2)回归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形式,对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之间的数量联系进行测定,确定一个相关的数学方程式,根据这个数学方程式可以从已知量来推测未知量,从而为估算和预测提供了一个重要方法。 |
3、因变量:被预测或被解释的变量,一般用Y表示
4、自变量:用来预测或解释因变量的变量,一般用X表示。
1、时间序列的含义和构成
含义 |
时间序列:也称动态数列,是将某一统计指标在各个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编制形成的序列。 |
构成 |
基本因素: (1)被研究现象所属时间; (2)反映该现象一定时间条件下数量特征的指标值。 【注】同一时间序列中,各指标值的时间单位一般要求相等,可以是年、季、月、日。 |
2、时间序列的分类
分类依据 |
类别 |
按照其构成要素中统计指标值的表现形式 |
(1)绝对数时间序列:由绝对数指标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后形成的序列。 依据指标值的时间特点,分为: ①时期序列:每一指标值反映现象在一段时期内发展的结果,即过程总量。如某年国内生产总值是当年各月国内生产总值相加的结果。 ②时点序列:每一指标值反映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瞬间水平。如年底总人口数表明在各年年末时点上的人口数。 【注】由绝对数时间序列可以派生出相对数时间序列和平均数时间序列。 |
(2)相对数时间序列:统计指标值是相对数。如城镇人口比重。 |
|
(3)平均数时间序列:统计指标值是平均数。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