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辅导知识>小学心理学辅导

2015辽宁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4.3小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来源:233网校 2014年12月9日
  五、小学生性别角色的发展
  (一)概念与性别角色知识的发展
  1.性别角色概念。儿童的性别概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性别认同(2~3岁)、性别稳定性(4~5岁)和性别一致性(6~7岁)。性别认同是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的正确标定;性别稳定性是儿童对人在一生中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性别一致性。即懂得人的性别不会随服饰、形象或者活动的变化而变化。
  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一致性这三方面表征了儿童对性别恒常性的认识。男孩和女孩这三阶段的发展是等速的,这种发展在许多文化中都能显示出来,但是许多非西方文化的儿童发展要慢一些。
  2.性别角色知识的发展。儿童的性别角色知识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贝斯特等人(1977)对美国、英格兰和爱尔兰三种文化中5~11岁儿童性别角色认知的发展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三个地区所有年龄段男孩的性别角色知识的增长率均高于女孩,且其性别角色知识也远比女孩丰富和详细。研究者认为,男孩和女孩性别角色认知发展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男孩在性别角色发展方面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大于女孩。换言之,女孩可能在性别角色发展中有更大的自由。
  我国学者(陈枚,1989)研究发现,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过程到初中三年级已基本形成,高中以后趋于稳定。在对性别角色的看法方面,从小学二年级至大学三年级,被调查的学生所偏好的男性形象,最重要的五个特征是“有事业心”,“高学历、有知识”.“独立自主”,“有领导能力”,“大胆敢为”;女性形象的最重要的五个特征是“漂亮善良”,“温柔体贴”,“有事业心”,“独立自主”,“学历高、有知识”。对于男生,他们心目中理想的个人、理想的男性和自我形象基本同一,也与女生心目中理想的男性形象同一,因而在社会化过程中内心危机较少;而女生追求的自身形象带有传统女性的“温柔、漂亮、善良、可爱”特点和男性事业知识型个性,这与她们自身和男性偏好的女性形象差别较大,容易产生自我同一性危机。
  (二)性别角色的发展
  伴随着个体性别身份确认的发展而同时发展起来的是个体的性别角色。当个体确认了自己和他人的性别身份之后,在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下,就会产生对自身发展的要求和期望,产生使自己朝着某一方向或按照某一方式进行发展的愿望,由此逐渐使自己的行为根据自己所确认的性别身份,按照社会所公认的行为规范和方式而习惯化和固定下来,形成个体自身的性别角色。社会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心理能力的不断发展使个体对性别身份的确认也不断变化和发展,从而导致个体对性别身份的确认也不断变化和发展,从而导致个体对自身的性别角色认识的提高。
  对特定性别对象的心理认同是促使个体性别角色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心理认同的产生意味着个体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特定的性别角色模式来发展自己和塑造自己,将认同对象的态度、愿望、行为作为自己的标准,以认同对象为自己一言一行的楷模。在个体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一生中,其心理认同的性别对象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幼年时期的认同对象是父母亲,幼儿园里所认同的性别对象是与自己相同性别的同龄伙伴,小学时期的认同对象是同性同学.此外还包括在图书、影视、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上获得的认同对象。在小学阶段,个体认同性别对象经历了一个从长辈到同辈的转变。
  (三)性别差异的发展
  1.生理差异。婴儿出生时最明显的性别差异就是解剖学上的差异,作为男性,其性染色体由XY组成,性腺是睾丸,而女性的性染色体由XX组成,性腺是卵巢。女孩在身体和神经系统方面的发展比男孩快些,无论走路、说话、长牙齿、青春期的到来,女孩都先于男孩。女性比男性抵抗疾病的能力强,并且在生命周期的任何阶段死亡率都低于男性,患生理、心理疾病的可能性也小于男性。男性和女性间有许多生理差异。
  2.认知差异。男女两性在认知方面的差异可以从男女两性认知差异变化的年龄倾向、认知差异的具体表现两个方面来看。一般的研究都认为男女两性在认知上的差异有年龄倾向性.但是对于哪个年龄阶段女性在认知发展上超过男性,在哪个年龄阶段男性超过女性或两者没有差别,由于具体使用的研究方法不同,结论常不一致。
  我国的一些研究认为男女两性认知差异发展的年龄倾向是,男女两性在学龄前的差异不明显,尤其是乳婴儿时期,几乎没有什么差异。幼儿时期女孩的智力略优于男孩,但不显著。从学龄期起智力上明显出现性别差异,女性智力优于男性。但这种优势到了青春发育期就开始有所下降。当男性青春高峰期到来时,男性的智力开始逐渐优于女性,并且随年龄的增长,这种优势亦越明显。青春发育期结束才逐渐减弱继续扩大的趋势。男女两性认知差异的年龄倾向反映了男女儿童在认知差异总体上的平衡性,而女性的智力发展较为均匀。英国和日本的不少研究也发现男女两性的平均智商没有什么差别,但男性标准差很大。从学习成绩来看也有类似的情况。一般看来,男生学习成绩优异的和差的为多,女生成绩以中等的为多,男女分别的平均成绩并无明显差异。在事业成就的表现上,男女智力差异在总体上的平衡性也同样存在。创造力强、在事业上成绩卓著者男性居多,然而由于视听和阅读能力缺陷等原因在事业上无所作为者,也是以男性居多。
  3.个性社会性差异。男性比女性更积极,更具有攻击性。攻击性的差异在儿童发展早期就已存在了,通常2岁时就出现。男性和女性的情绪并没有差异,但是在如何表达情绪方面存在差异。女性在活动中更随和、微笑更多,体察情绪的能力优于男性。从幼儿园起,女孩就更乐于帮助和照顾别人。但是,在男孩和女孩都需要照顾年幼的兄弟姐妹的文化中,男孩和女孩具有相似的照顾行为。女孩的社会关系网络比男孩的广泛。大约从2岁开始,在儿童行为活动偏好中明显的性别差异就出现了。男孩对木块、运输玩具(如卡车和飞机)以及能操作的物体更感兴趣,他们也会进行更多大幅度的活动,包括粗鲁的摔跤游戏,这种活动会带有更多的身体侵犯。在儿童早期,不同的社会化方式变得很明显,男孩比女孩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与同伴和非家庭成员在一起,女孩喜欢玩洋娃娃的游戏、好打扮,还喜欢做像缝纫、煮饭这些家务活动,她们还喜欢可以久坐的活动,如读书和画画。男孩只是喜欢玩有限的几种玩具和游戏,但女孩的兴趣广泛并且比男孩更可能从事异性别喜欢的活动。这种性别定型的不对称方式是很重要的。
  性别隔离也是在这个阶段出现的,男孩和女孩只与同性别的同伴玩耍,有时会尽量避免与异性别的同伴交往。女孩比男孩会更早地显示出这种社会分组,但是这种社会分组一旦在双方中都出现了,它就会贯穿于儿童时期的大部分时间。而且,女孩组与男孩组也存在着差异,男孩会在更大的组中玩耍,而女孩一般会把组的规模限制在2~3人。男孩喜欢在远离成人视线的公共场合玩,而女孩倾向于接近成人;男孩的社会交往通常会涉及“支配性”的问题,他们更关心的是“谁”将成为领导,而女孩则更强调轮换制,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平等的参与机会。
  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在特定社会文化生活中获得适合于某一性别的价值观、动机和行为的过程。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是早在婴儿期就已开始的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男孩的社会性并不比女孩差。男孩和女孩与他人在一起的时间和对他人的反应性是相等的。女孩并不比男孩更容易受暗示,女孩也不会更多地服从同伴团体的标准或模仿他人的行为。女孩在机械学习和简单重复工作上并不更好。男孩对视觉刺激和女孩对听觉刺激的反应性都不比对方强。男孩的成就动机并不比女孩高,成就动机的性别差异依任务的类型和条件而定。在自然条件下女孩常比男孩有更多的成就定向,而竞争条件对于男孩相比女孩更容易增强成就动机。女孩的自尊并不比男孩低。自我满意度方面也不存在什么性别差异。但女孩认为她们在社会技能上能力更强,男孩认为他们自己更强壮有力。
  (四)性别发展的影响因素
  1.生物因素。每个人都承认在不同性别之间存在生物化学及解剖学上的差异。甚至具有强烈环境决定论导向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也承认由于生理上的差异和在繁衍后代中的角色不同,男孩和女孩受到不同的对待。生物因素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关键的争论在于这种作是
  直接还是间接影响社会行为的。例如,如果过量的雄性激素水平直接影响了中枢神经系统,因而增加了活动水平,则这种对行为的影响就是直接的。相反,如果高水平的雄性激素让儿童的肌肉发育得很发达,人们会期望孩子表现得像个良好的运动员,因而孩子更多地参与体育活动,则这种影响是间接的。
  虽然儿童表现出不同性别特征的行为是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但是,有的人认为先天气质的出现需要特定的环境条件;另一些人认为特定环境的不同作用取决于儿童的先天气质;还有一些人则认为,儿童塑造了他们的环境,反之亦然。作用与反作用随着时问的增长显露出来。在整个发展中,男性和女性都在积极地构建自己可被接受的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行为模式。
  2.社会因素。在我们的文化中,不同性别的婴儿出生不久后就会受到成年人的区别对待,甚至在出院前就有“粉红与蓝色”的差别对待了。如发型、服饰和玩具的差异都很明显。成年人和同伴会强化这种差异,男孩和女孩通过模仿和观察学习别人是怎样说和做的,以习得性别角色。
  心理学家已经研究了性别定型是否可以通过对显示出传统性别角色行为、偏好和态度的榜样的观察而形成。实验室研究发现这完全是有可能的,而且还发现了~些令人感兴趣的关系。研究者发现儿童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同性别的榜样身上,并且他们也会更大程度地回忆和模仿这些榜样的行为。另外,儿童对榜样活动的合适与否也是很敏感的,例如,如果一个男孩认为行为是女性化的,他就不会去模仿,即使这种行为是由男性示范的。然而,关于榜样的一个重要的性别差异出现了,男孩会模仿成年男性的行为,而避免模仿由成年女性所示范的行为。对比之下,虽然女孩喜欢模仿成年女性,但她们也会模仿成年男性。也就是说,儿童虽然常常偏爱与自己性别相同成员的活动和角色,但并不总是如此。研究指出,男孩更加喜欢男子气的活动并对这类活动感兴趣,但女孩不一定喜欢或对女子气的活动感兴趣。女孩往往转向偏爱男子气的活动,接受男子气的个性特征。这个研究发现,女孩的这种跨性别模仿可能反映出她们的一种觉知,即我们的文化赋予了男性更高的地位和报酬,这种觉知可能会使女性的性别角色比男性受到更少的限制。这可能与社会上男子更受尊重有关。不少女孩子把自己看成是顽皮的女孩,喜欢男孩的游戏和活动。
  3.认同与模仿。社会学习观点强调在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中,与性别特征相符的行为会受到奖励,与性别特征不相符的行为要受到惩罚,所以对不同性别行为的观察和模仿的作用同样重要。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父母亲的性别吸引力与儿童性别的发展没有关系。父母通常用奖励和惩罚来使他们的女儿女性化,“如果你安静地玩玩具,你就是个好女孩”,或者使男孩具有男子气概,“是个男子汉就不应该哭鼻子”。
  4.父母影响。父母亲是儿童行为的榜样,对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产生影响。母亲负责长期照顾孩子的生理需要,父亲则与孩子游戏、教导孩子遵从现有的文化规范。父亲与母亲在孩子性别角色发展中具有不同的作用。甚至在新生儿离开医院前,父母就会用非常不同的术语描述他们的孩子,一旦新生儿回到家中,他们所处生活环境的许多特征都是以他们的性别为基础的,例如,他们的房间是粉红色的还是蓝色的,他们的玩具是洋娃娃还是卡车,当然,儿童的名字和发型也是与他们的性别相对应的。
  父母亲鼓励儿女参加不同类型的活动。他们常常认为女孩应该玩洋娃娃,长大一些就可以照顾婴儿了。父亲常常与儿子玩打仗的游戏,女儿则不准参与。父母给予男孩较大的活动范围和活动的自主选择;对于女孩,父母则常常给以限制和较多的保护。父母亲鼓励男孩勇敢好胜,要求女孩文静整洁。女孩被教导得比男孩更有教养、更情绪化。当孩子的行为举止与其性别规范不相符合时.总是会受到成人的阻止。大多数年幼儿童与母亲在一起的时间比父亲多.我们可能预测母亲才是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主要负责人,然而,研究发现父亲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也起了重要作用。在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父亲的作用在某些方面不同于母亲,这些差异表现最显著的时期是在婴儿期。在学前期末,父亲和母亲的差异就减少了,父亲好像更关心儿子的“男性化”和女儿的“女性化”,而母亲x,tJL,子和女JL贝.U同样对待。这些更刻板的态度可以在父亲对适当的性别角色行为的描述中表现出来,也可以在他们与儿子或女儿的实际交往中表现出来。父亲可能更关心儿童那些与性别相关的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对这些活动施加影响。我们怎样界定父亲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呢?一种方法就是用相关研究。结果发现持有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的父亲会让儿童在更小的年龄就学习对性别的区分。
  5.同伴影响。父母为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提供了最早的差别对待。但是不久同伴就会加入到这个社会化的过程中。同伴会模仿男性化和女性化的行为,并对这些行为做出反应。表现恰当的性别行为的儿童受到同伴的赞许,表现相反性别行为的儿童则受到同伴的批评,或被孤立起来。儿童显示出一种喜欢与同性伙伴在一起的明显倾向。在童年的中晚期这种倾向更强烈。男孩们教会彼此男性化的行为,并严格强化。女孩也传播女性文化,并聚集在一起。不过,女孩可以独自加入男孩的活动而不丧失她在女孩团体中的地位,反过来就不行了,这反映了我们的社会对男性性别类型具有更大的压力。
  6.学校影响。研究显示,当儿童进入学校时,教师会对两种性别的儿童做出不同反应。当他们从事跨性别活动时,男孩会比女孩受到更多的批评和反对,另外其他儿童也开始做出相似的反应,他们会对男孩从事女孩的举动表示不赞同,但却不反对那些像男孩子似的女孩。从父母、教师和同伴的这些反应来看,我们可以预测是什么因素影响儿童的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发展,因为女孩在从事男性化活动时很少会遭到反对,所以她可接受的合理性的行为范围是很大的,然而,对于男孩来说,即使在产生消极后果的情况下,他们也不会从传统的男性行为中偏离,这样他们的行为范围就更严格一些。
  从历史上来看,教育的制定是以男性为基础的,而不是在性别平衡的基础上。传统的男性活动成为教育规范。虽然女孩成熟得更早,掌握了初步的身体运动技巧,可以在更早的时期开始语言和数学训练,但是教育课程却是按男性的发展来建构的。什么年级该阅读什么书、什么年级该开始写作都是以男性的发展模式为基础的。
  7.媒介影响。媒体中传播的男性、女性形象的信息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也同样重要。尤其是电视中的节目对性别是高度刻板的,传播着男性和女性相对权力和重要性的信息。男性和女性从事着具有自己性别特色的职业和扮演着适合自己性别的家庭角色。男性经常被塑造成对事业有执著追求的角色形象,而女性则在家做家务和照顾孩子。电视也会把能被儿童认同和模仿的角色理想化。非常有吸引力的通常是那些年轻、成功、有魅力的角色。在儿童的动画节目中性别角色的特点也是非常突出的,为儿童树立了适应社会需要的性别角色供儿童模仿。

  辽宁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