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辅导知识>小学心理学辅导

2015辽宁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10.1小学教师的角色

来源:233网校 2014年12月11日
  • 第1页:小学教师角色的特点

第十章 小学教师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

  【内容提要】
  小学教师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是教师人格发展、专业能力提升、职业素质形成的关键,良好健全的教师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标志着教师自我完善的程度。本章重点阐述了教师角色的特点、人格发展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教师人际关系处理的策略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的方法与途径。
  【学习目标】
  1.识记教师角色、教师人格、人际关系、心理压力和心理健康等概念。
  2.理解小学教师的角色特点、人格特征。
  3.掌握教师人际关系的处理策略。
  4.应用心理学原理及教育实践分析小学教师角色冲突与调适、教师人格塑造、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教师心理问题的类型、小学教师心理压力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第一节 小学教师的角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文中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义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一、小学教师角色的特点
  (一)角色理论
  1.角色类型。在英语里,“角色”一词源于戏剧,原指舞台上演员所扮演的人物,后指生活中人们所发挥的作用。1935年,美国社会学家米德最早把这个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用以分析个体在不同的情境中应有的行为方式。角色标明了人在种种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作用、权利和义务,反映了社会对个体的期望和要求,规定了个体行为的基本准则。人们划分的标准不同,角色类型也有所差异。
  (1)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从人们承担角色时的心理状态上区分)。前者是指角色承担者明确意识到个人所做的角色表演,因而尽力用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如讲演者等。后者指角色承担者并未意识到角色表演,而只是照习惯方式去做。
  (2)规定型角色与开放型角色(从角色行为规范化程度上区分)。前者指对权利、义务有较明确的规定,不得随心所欲地自由发挥,如军人、警察、教师、公务员等。后者指对行为规范没有明确、严格限制。承担者有较多自由和发挥余地,如父母、夫妻、朋友等。
  (3)功利型角色与表现型角色(从角色所追求的目标上区分)。前者指以追求经济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角色,如商人、企业家、经营者等。此种角色在社会上主要发挥实现效率目标的功能。后者指不以获得经济效益为目的,而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角色,如学者、教师、宗教信徒、公务员等。此种角色在社会上主要发挥表现社会公平的功能。
  2.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指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承担和再现角色的过程与活动。只要是社会成员都会承担某种社会角色。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去担任这一角色,并按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这就是社会角色的扮演。
  (1)角色确定。在社会舞台上,人不能随心所欲地扮演角色,角色的承担首先要有一个确定的过程,或者说需要经过“认同”.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地位、身份等与其承担的角色相一致。角色确定是在长期社会互动中完成的。角色确定也常有失误的情况,如不能胜任角色、未承担合适的角色、选择了不适当角色等。角色的确定是否有效.最终是由社会决定的,但它也与个人的活动和努力密不可分。
  在社会舞台上.人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扮演任何角色。这与戏剧中一位演员要担当某个角色,首先需经导演及有关人员认可和确定一样。一个人在社会舞台上担任角色也先要有一个确定的过程.或称“认同”,即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地位、身份能力及其他条件与他所承担的角色是一致的、等同的。对于每一个个人来说,社会角色的确定也就是要回答“我是谁”的问题。在回答“我是谁”的过程中确定自己的实际地位、与别人的关系,从而充当起某种角色。
  (2)角色距离。这是指个人与他所承担的角色之间存在着差距的现象。所谓表现出“角色距离”,既包括那些行为、品质达不到角色规范的人.如名实不符的教授,也包括那些素质远在角色规范之上的人,如大材小用者或与儿童玩耍的成年人。当一个人不承担某种角色时,其行为便不构成角色距离。角色距离表明,自我与理想的角色模式是分离的,它妨碍一个人进入角色。一个人对于他所承担的角色扮演得优与劣、水平高与低,在很大程度上与角色距离有关。角色距离就是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一个人扮演社会角色,既然角色不完全就是他本人,一个人与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问就总会有差异,所以角色距离是普遍存在的。
  (3)角色再现。社会角色的表现需要一系列手段。一方面,它们起着象征作用,既作为角色表演的标志,也是角色活动的场所;另一方面它们也具有实用性,与社会表演者联系更密切的是仪表和言谈举止。前者是角色的外部再现,后者是角色内在品质的反映。角色表演有台前、台后之分。台前表演指人们正在扮演某种角色;台后表演指正式表演前的准备活动。
  (4)扮演过程。角色表演需要经过三个环节:对角色的期望、对角色的领悟和对角色的实践。
  3.角色失调。角色失调指在角色扮演中发生矛盾,遇到了障碍甚至遭到失败。
  (1)角色冲突。这是在角色之间或内部发生矛盾、对立、妨碍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角色冲突在不同承担者之间有不同的冲突,如师生冲突、家长和老师冲突等。它常是由角色利益上的对立、角色期望的差别以及偏离角色规范等原因引起的。例如,在角色承担者自身内的冲突,这又有几种不同情况:首先,当一个人所承担的多种社会角色同时对他提出要求,使其难以胜任并在时间与精力上出现紧张感时出现角色冲突,他称“角色紧张”。其次,当一个人所承担的几种角色间出现了行为规范互不相容的情况时也会发生角色冲突。防止角色冲突只能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对策。针对角色紧张就应减少过多兼职,解除过重负担;针对角色规范冲突就应使人的角色单一化,即在一种场合只扮演一种角色。
  (2)角色不清。社会大众或角色扮演者对于该角色的行为规范认识不清楚。在社会与文化急剧变迁时期,很多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都超出了过去人们习以为常的范围。在变迁中,当一种新角色初次出现,社会还没来得及对其权利义务做出规定,这也会造成角色不清。
  (3)角色中断。角色中断是指处在某一角色地位的人,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不能将该角色扮演到底而出现的中途间断的现象。它的发生可能是由于人们在承担角色的前一阶段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履行的角色义务做好充分准备,如在业职工突然失业;或者是因为角色的前一阶段的一套行为规范与这一阶段所要求的行为规范直接冲突,由于客观情况的变化,不能继续充当原来的角色。
  (4)角色失败。角色失败也称角色崩溃。这是一种最严重的角色失调现象,是指角色承担者被证明已不可能继续承担或履行该角色的权利和义务,不得不中途退出舞台,放弃原来角色的一种现象。
  (二)小学教师角色特点
  教师角色指教师的社会身份、地位和作用。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曾对教师角色下过不同的定义,有过不同的解说。“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周礼·地官司传序》)。“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教师角色的特殊性,决定了人类将许多形象、生动而感人的比喻和称谓赋予了教师:辛勤的园丁、燃烧的红烛、吐丝的春蚕。教师是传播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艺术家,是年轻一代智力资源的开拓者,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师,是现代文明、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社会对小学教师期望的多样性,学校教育活动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角色的多重性。
  1.教师是学生的“家长代理人”。教师与其他职业人员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他们经常扮演着家长代理人的角色。从学生角度来说,小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很像对自己父母的态度,视教师为长辈,充满尊敬、依恋之情,也迫切希望教师像父母那样关心自己、爱护自己。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常常把教师当做自己父母的化身,把对父母的期望寄托转移到教师身上。从家长角度来说,他们已将管理、教育孩子的责任部分地移交给教师,希望教师成为自己在教育子女方面的指导者和引领者。同时,也会要求子女听从教师的教诲。教师扮演“家长代理人”这一角色,能促使他们对学生充满热情、希望和信心,在学习上悉心指导,在生活和情感上无微不至关怀;在安全上给予保障,使学生得到家庭式的耐心辅导和帮助,得到父母般的温情和爱护。
  但教师又不等同于家长,他们对学生关爱的同时,又会尽教师的职责去严格要求他们,使许多学生为满足自己不合理的需要而在家长面前表现出来的发脾气、哀求、要挟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会在教师面前遭到拒绝,使他们不合理的要求得到抑制。教师这一角色过失的表现是家长制作风。有的教师把学生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任意处置;有的教师采用家长管教子女时不正确的方式和方法,独断专行,滥施惩罚,以绝对权威出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进行整治、训斥,甚至是讥笑、挖苦等,以此解脱自己的困境,树立个人权威形象,但却易于形成不良的师生关系,使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出现障碍,甚至导致失败。
  2.教师是“学生楷模”。小学生正处在成长过程中,教师对他们有种自然的影响力和特殊的信任感,使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向师性”。他们会把受自己尊敬和爱戴的教师视为效仿的楷模,教师的言谈举止都是学生耳濡目染的对象,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指出的那样:“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任何一个教师,不管他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他都在对学生进行着示范。同时,小学生年龄较小,模仿能力强,但辨别是非能力却较差。因此.教师应该给他们做出正确的示范,对他们施以积极的影响。这些都需要教师担当起“学生的楷模”这一角色。知识链接
  记得在一个寒冬的早晨,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同学们在上早读.书声琅琅。我刚到校,来到班上,手插在裤兜里,面对着全班同学。这时,一名学生走进教室。我大声说:“××,你为什么又迟到?把手放下站好……”忽然,我听到有人叽咕:“……你自己也迟到……”一个女同学正在向旁边的同学使眼色,脸上露出不服气的神情。我心头一惊,正要发作的火气一下子熄灭了。这使我陷入深思。平时,一些看起来很细小、很微不足道的事情,由于没有重视,结果给了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课上,有的学生被叫到前边黑板演算.写完后随手将粉笔往讲台上一扔,没有轻轻地放回粉笔盒;小干部用教鞭敲击讲台面要同学安静下来……
  这不都是我的行为在学生身上的再现吗?我感到,在学生面前.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十分审慎。数十双眼睛好像数十面明清澈的镜子,照得教师毫发毕现,不容你有丝毫的懈怠。
  (资料来源:傅道春:《情境教育学》,第40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教师是社会行为规范的代表,他向成长中的青少年一代展示成人的行为样式,是学生效仿的楷模。教师的榜样作用构成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力”。
  我国教师身为教育者,深知典范楷模作用对于受教育者身心影响甚大,历来高度重视这一行为角色。“师者,人之模范”。①“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③作为人的榜样,中国教师还形成了自尊自爱、自强刚毅、坚忍宽厚而又乐观向上的教育性格。
  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角色,在“教育情境”内完成得普遍比较好。但是,在“非教育情境”中往往淡化了这个角色.表现为另一个样子。比如,在家里私下与学生的谈话.有时就不注重教育意义,可能给学生一个很低的思想情调.使学生感到与那个在课堂上宣教伦理道德原
  则的教师判若两人,从而大大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力量”。其实,教师的榜样色应能经受各种时空的检验,在校内是一个优秀教师,在校外是一个模范公民。
  教师不仅是学生做人的榜样,还是学生为学的榜样。在这方面给予学生的影响是深刻而具体的。教师的“学不可以已”、“发愤忘食”、“学而不厌”的求知精神对学生的学习有明显的激励作用。教师的知识越丰富,越能经常而巧妙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就会表现出更强烈的探索志趣和求知愿望。实践证明,最有成效的教师是那些不断增长他所教学科和有关方面知识的人。学生最为钦佩、最愿效仿和追随的榜样是品学兼优的教师。每当他来到教室里时,那种祥和的道德氛围立即会感染在座的每一个人,每一句话乃至每一句话的语调都给人一种心灵启迪、浑身舒爽之感。在这种庄严却宽松的气氛中,心灵就像在洗澡一样清爽,人似乎站得更直了。这是一位作家在晚年时说起他的一位老师对自己深刻影响的肺腑之言。
  3.教师是“知识传授者”。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教书是学校教育中教师培养人才的主要工作,通过教书这一工作形式达到为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目的。教师的功能就是把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年轻一代获得发展的较高起点。同时,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是他们探求知识的宝库,是一本活的教科书.是他们获取知识、增长才智的源泉。因此,教师要承担“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教师的这一角色特征,决定了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广博的基础知识去丰富学生的头脑,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引导学生深入地钻研,探求知识的内在规律;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知识、新成果以及所教授科目的最新情况、最新报考去加深学生的知识基础,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使他们有积极学习的愿望。教师要能做到这些,必须不断地探求新知,成为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者。
  教师应不断探求新知,刻苦钻研,努力使自己成为某一学科领域内的专家和学者,但这并不代表着教师以此就能扮演好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作为知识传授者,教师要善于运用教育教学规律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准确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知识。同时,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由以“传授知识”为重心转移到以“培养能力”为重心。
  随着知识更新急剧加快,教师若不进行知识的加快更新就无法胜任教师工作。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理念,对教师这一职业而言更为重要。教育不仅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而且要面向未来。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学生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这些都对教师传统的教书匠角色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转变为终身学习者。教师在关注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注意了解相近学科的知识体系;要广泛涉猎经济、技术、文化等领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确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意识,并具有将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整合于教学的能力。此外,教师还要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
  4.教师是“组织管理者”。教师这一角色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既是行使权力又是用自己的言行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这是与其他管理者不完全相同的角色心理特点。
  由于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他们在思想、品德、智力、兴趣和性格等方面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需要教师把他们组织在良好的班集体中学习和生活。而且这些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品德打基础的时期,知识经验少,自理能力差,各方面都比较稚嫩,更需要教师来指导他们的学习、活动和生活,为他们解决各种困难。教师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精神振奋和团结一致的集体里学习比在涣散的集体里和个别学习更有效。这些都要求教师来承担“组织管理者”的角色,组织好班集体,管理好班集体。
  教师承担学生集体的“组织管理者”角色,就要发挥其组织和管理职能,要从集体中选拔学生干部,培养积极分子,形成以积极分子为核心的班级集体;创造和谐、民主、进取的集体环境和正确的集体舆论,形成良好的班风;培养学生高尚的精神面貌和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和教育活动,并在各项活动中通过有效的管理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他们的能力,完善他们的个性,最终形成优秀的班集体。
  教师作为组织管理者,享有一定的权力,如奖励和惩罚的权力、安排班级活动的权力、维持教学秩序的权力等。教师要恰当使用这种权力,发挥其管理作用,正确指导学生个体和组织良好的班集体;切忌“以权压人”、“命令主义”、“独裁高压”等不当的管理倾向,防止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避免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消极作用,从而使教师更好地担当起“组织管理者”的角色。
  5.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许多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所喜欢的教师中得分较高的一项就是教师耐心、温和、容易接近。他们不仅希望教师知识广博,有良好的教学方法,而且也非常希望教师成为他们可以信赖、真诚和无话不谈的挚友。同时,如果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与知己,会有助于形成师生间融洽的情感关系,使师生亲密合作,营造愉快的情绪气氛,成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内驱力。学生也因此乐于接受教师的影响,对教师所教的课程产生兴趣和爱好,完全消除了恐惧、焦虑等心理负担,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教师应担当学生的“朋友与知己”的角色。
  教师担当学生的“朋友与知己”的角色,就要充分认识到在学校教育中,尽管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被指导者;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他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完成各自的教授任务和学习任务,不存在身价高低之分,他们的社会地位在政治上和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成为值得学生信赖的朋友。此外,教师要耐心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能理解和认可学生的不同意见与分歧,以真诚的态度与学生友好相处,分享他们的欢乐与喜悦,分担他们的痛苦和忧愁,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这样。学生会向教师敞开心扉,把自己的苦闷、烦恼、欢愉、兴奋及过失尽情地与教师倾诉,甚至把不愿告诉父母的内心秘密倾吐给教师,使不良情绪得到发泄,紧张、焦虑得到排除,从而以积极的情绪投人学习生活之中。
  教师担当学生的“朋友与知己”.应特别注意教师是为全体学生服务的,而不是单纯某一个或几个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同时,虽然教师作为学生的朋友,但绝不能把教师等同于学生.如果教师与学生过于亲密、打得火热,对他们的过失一概持不批评或容忍的态度,往往会使学生误认为是教师对错误的赞同和谅解;如果教师为取得学生的好感而放弃原则也是不恰当的,这样会导致教育工作的失败。
  6.教师是学生的“心理保健医”。在教师眼里,“学生”除具有血肉之躯,还是具有思想情感的“社会人”。学校教育,既要考虑给予学生一个健康的体魄,也要重视给予学生一个美好的心灵。对于精神健康,我国前卫生部长陈敏章曾解释说:健康包括社交健康,能融洽愉快地从事健康性的工作和学习及其他个人活动;精神与心理健康,能使自己的行为与其价值相当一致。现代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寻找到答案。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使教师的教育工作如同有了源头之水,常做常新。教师作为学生的保健者,应当充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工作的丰富内涵。

  辽宁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