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辅导知识>小学心理学辅导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命题:2.2学习理论

来源:233网校 2013年7月9日

  三、折衷主义的学习观

  (一)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

  托尔曼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自称为“目的性行为主义者。他强调行为的整体性,认为行为是一种整体现象。他客观地证明整体性行为具有目的性和认知性。他说:“作为整体性的行为,它确实具有目的性,确实具有认知性。目的和认知是行为的血和肉,是行为的直接特征。” 托尔曼还明确提出, 在行为的发端原因(即环境刺激和生理状态)和最后产生的行为之间,存在着某些内在的决定因素,插入某些中间过程。其主要的内在决定因素就是行为的目的性和认知性,它们是行为的最后和最直接的原因,因此我们称它们为“内在的决定因素”。这是托尔曼首次提出的中介变量。因之,行为主义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公式S→R,在托尔曼的理论中变成为S-O-R的形式。其中O代表中介变量,表明行为反应的内部过程的作用。

  托尔曼虽然自称为行为主义者。但是他大量地吸收了格式塔心理学的认知观点和麦独孤的目的心理学观点。这些观点的吸取都集中地表现在他的学习理论中。

  托尔曼学习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期待(expectancy),它有“预先认知”的涵义,是一种通过学习形成的认知观点。例如,托尔曼所说的对“目标--对象”的期待,就是对特定的目标一对象的预先认知。再如,对“手段--对象”的期待就是对对象和达到对象之手段的认知。对“符号--格式塔”的期待就是对达到目标的途径的标志的认知。所以,期待是认知性的,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任何一种学习过程都是把对一种特定的整体(符号、目标、手段、关系、结局)的期待树立起来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期待有三种水平:其一是“感知性”期待,这种期待在学习中只需被动物感知即能形成;其二是“记忆性”期待, 这种期待是在过去的经验中形成的; 其三是“推理性”期待,这种期待的水平较高,它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推理和判断形成的。总而言之,按照托尔曼的意思,学习就是对行为的目标、取得目标的手段,达到目标的途径和获得目标的结果的认知,就是期待或认知观念的获得。因此,有的心理学家称托尔曼的学习理论为“期待说”。又因为托尔曼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目的性和认知性,所以又有人称之为“认知--目的说”。

  托尔曼的上述观点得到了他和他的同事们所作实验的支持,其中最有说服力的动物学习实验是:位置学习实验、迂回实验和潜伏学习实验。

  位置学习实验是托尔曼及其同事克利希(Kalish,1946)设计在一架“十字形”迷津中进行的(图2.4)。 实验的被试大白鼠被分成两组:一组为反应学习组,该组被试以无规则的轮换法有时从S1处开始跑出,有的从S2处跑出,但总是在向右转弯后找到食物。即是,当白鼠从S1开始时,食物放在F1处。从S2开始时,食物放在F2处。另一组是位置学习组,这组被试总是跑到同一地点找到食物。即如果它们从S1开始,就得向右转弯才能跑到F1,如果它们从S2开始,就得向左转弯才能跑到F1。实验结果表明,位置学习组的学习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而反应学习组的学习效果远不如位置学习组的效果。托尔曼认为,动物在跑迷津的过程中所学到的不是动作反应,而是在弄清目标在什么地方,即目标的位置。动物通过学习,仿佛“知道”目标的位置,对目标的位置形成了认知性期待。

  迂回实验是托尔曼和杭齐克(Honzik, 1932)设计进行的,认为这种实验能表明推理性的期待。 实验在如图2.5所示的通道内进行。被试是大白鼠。在最初训练时,动物已经熟悉了所有的三条通道,并已形成了按着1,2,3的先后顺序选择通道的倾向。实验时,首先在A处将通道1堵塞,这时白鼠选择通道2跑到食物箱。当在B处堵塞通道l时,白鼠并不象以前形成的习惯那样,先选择通道2,然后再选择通道3,而是避开通道2,马上选择通道3。托尔曼认为,白鼠跑通道时头脑中形成了通道的认知图,或在头脑中形成了符号格式塔。它们能够按照认知图去行动,而不是依靠盲目的行为习惯行动。这一实验结果显然支持了托尔曼的理论。

  潜伏学习是托尔曼和杭齐克在1930年的白鼠跑迷津的实验中发现的一种无强化学习现象(图2.6)。 实验将白鼠分为三组,其中第一组自始至终都受奖:第二组自始至终不受奖;第三组是实验组,这一组直到第11天尝试实验时才开始受奖。到了第12天,实验组在迷津里只喂过一次食,可是这—组的错误次数和那个在前几天的实验中一直给奖赏的第一组所做的错误次数同样的少。这说明实验组在无奖赏的前11天里也在进行学学习,只不过没有表现出来。所以称为“潜伏学习’。潜伏学习的事实说明,动物在无强化的条件下也在进行学习。

  托尔曼把认知主义的观点引进行为主义的学习联结理论,改变了学习联结理论把学习看成是盲目的,机械的错误观点。托尔曼重视学习的中介过程,即认知过程的研究,强调学习的认知性和目的性。这些都是对学习理论研究的贡献。

  托尔曼的学习理论虽然在理论基础和观点上都来源于格式塔派的顿悟说和桑代克、华生的联结理论,但也有它自己的独立性,并有一定的发展,因此,受到学习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重视。

  托尔曼的学习理论严格地说是动物学习的理论,在解释学生的课堂学习上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但他对“潜伏学习”的发现,对我们的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启示。潜伏学习的现象告诉我们,不是所有的学习都在强化中进行的,不仅在动物学习中存在这种现象,在人类学习中,潜伏学习的现象更普遍。这就提示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学生学习的外显行为状态和表面现象,而且要注意了解学生潜伏的学习积极性和认知探究倾向。在教学中,要充分地利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潜在积极性,配合适当的鼓励和强化手段,调动学生最大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

  (二)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理论,亦称“社会学习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创始人是美国学习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 1925-)。

  班杜拉是一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是在考查和研究人的行为是如何形成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其学习理论的。班杜拉认为,行为的习得或行为的形成可以通过反应的结果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来源于直接经验的最基本的学习形式。例如,通过“尝试错误”或通过强化某一种反应,而使这种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等都是根据行为反应造成的正负结果所进行的学习。班杜拉认为,如果人们仅仅是通过自己行为的结果进行学习,那将是非常缓慢、非常吃力的,同时,也将付出很大的代价,幸好,人类可以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进行学习,而且,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而习得的。正因为人类具有观察学习的能力,所以“人们才能不依靠尝试错误,一点一点地掌握复杂的行为,而很快地习得很大的综合的行为模式。”由此看来,观察学习在人类学习中就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儿童或学生的学习中,观察学习的地位就更为重要。

  所谓观察学习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或称“榜样”)的行为 (这种行为对于观察学习者来说是新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观察学习取决于四种相互联系的子过程。

  1.注意过程

  班杜拉认为,如果人们对示范行动的重要特征不注意,就无法通过观察进行学习,所以,形成观察学习的首要条件是观察者的注意过程。影响注意过程的因素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示范行动本身的特点,包括行为的显著特征,情意的诱因性,行动的复杂性,普遍性及机能的价值,其二是观察者本身的特点,即感知的能力、唤醒水平、知觉定势和强化的经验。

  2.保持过程

  如果人们不记住示范行为,观察是不会有多大意义的,观察学习的第二个主要过程是对示范活动的保持。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以符号的形式把它表象化,从而保留在记忆中。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主要依存于两个表象系统:表象和言语。一些示范行为是以表象的形式保存着。示范行动引起观察者的注意后,引起观察者对示范行为的感觉和知觉。示范行为刺激在头脑中的重复呈现造成示范行为的持久的。可再现表象的产生,以便在以后的某些场合中被唤起。表象系统与示范行为的言语编码有关,它可以保证人的观察学习和保持的速度。调节行动的认知过程的大多数是言语的而不是视觉的。示范行为被转换成表象和言语符号后,这些言语符号将起到指导行为的作用。符号编码在观察学习中的重要性,在许多研究中得到了证明。

  除了符号编码外,复述在帮助记忆上有重大作用。人们通过内心复述,(即象征性复述),或者实际做那些示范动作(即运动性复述),使象征性表象保持得更好,更容易在适当的场合被唤起。

  3.运动再生过程

  观察学习的第三个子过程是把符号的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这一过程比较复杂,为分析方便起见,可将其分解为:反应的认知组织。反应的起动,反应的监察和依靠信息反馈对反应进行改进。

  行为实施的第一阶段,是将再生的反应在认知水平上被选出和组织起来。然后再在行动中表现出来。再现出的行为动作并非是准确无误的,还需要给予调整和纠正。在一些自己能够观察到的行为中,可以通过自我反应的监察来纠正或调整动作:在那些自己观察不到的行为反应中,例如游泳和打高尔夫球,则需要他人(如教练)提供反馈信息来进行纠正或改进。

  4.动机过程

  人们并不是把习得的所有东西都表现在行为中。有些示范行为带来无奖赏和惩罚的结果,而能够引起有价值结果的示范行动是容易被人们所采用的。班杜拉认为,“在由观察所获得的无数反应中,对他人好象很有效的行为比那些似乎是造成消极后果的行为更为人们所喜爱”。“人们对自己本身行为的评价也决定哪一个观察习得的反应被实行。”这些就是外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在观察学习中的作用。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 强调人的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影响的复杂相互作用的产物。传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忽视学习的内部过程的研究和行为的认知因素,把人的行为看成是完全受外界环境的控制和制约的,是由刺激和强化所决定的。班杜拉批判了这种机械论和环境决定论的观点,认为学习受认知过程的影响,行为受认知的调节和自我调节。班杜拉的学习理论打破了单一因素决定论的错误思想,这在学习理论的研究中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2) 承认直接经验的学习和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班杜拉的学习理论是在研究传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一种间接经验的学习,这种学习使学习的过程缩短,对于人类的发展和生存来说是很重要的。班杜拉对学习理论的贡献不仅在于系统地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而且还在于他澄清了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的区别。这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中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班杜拉揭示的观察学习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学习现象。它不仅更多地表现在人类的学习中,而且也表现在动物的学习中。黑猩猩的许多模仿人类的行为充分地证实了这一点。

  (3) 在学习动机方面,班杜拉注意到三种强化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即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在人类的观察学习中,班杜拉尤其强调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的重要作用。所谓替代性强化是指观察者或模仿者在学习中不必直接受到外在强化,只要以其观察或模仿的榜样为媒介,受到间接强化体验就会作出相应的反应。也就是说,观察者在模仿榜样的行为时,是以榜样做出的反应时所受到的强化为动力的。所谓自我强化指的是人能够启发地预测自己行为的结果,并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这无疑是强调了学习的认知性和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通常又称为社会学习理论,它揭示了人类和动物的一种极为普遍的学习形式,尤其在解释学生在学校学习间接经验方面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观察学习的理论和观点,不论在行为习惯和运动技能的教学方面,还是在语言知识及人际交往的教学方面,都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观察学习的理论告诉我们,榜样在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上的重要作用。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在家庭,父母是儿童模仿的对象,儿童的言行或多或少地反映出家长的行为习惯。在学校,教师是学生的模仿者,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直接影响,因此,教师的言谈举止,思想作风都必须受到严格的约束,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学生不仅要模仿教师的言行,还要模仿文学作品和实际生活中人的行为。这提醒我们必须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学作品。电影,电视,戏剧要为学生提供正面的积极的人物形象。同时开展讨论和评价,避免反面人物形象的副作用。

  在文化知识教学和操作及运动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中,教师更要认真做好示范,并根据观察学习过程的特点,突出知识和技能的主要特征,吸引学生的注意;提供详细的言语解释,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表象系统和符号编码。在学生运用知识或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纠正和改进学生的错误学习,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通过自我调节来改进自己的学习。

  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的优点是应该肯定的,但必须指出,观察学习只是学习活动的一种方式,学习过程是极为复杂的,在重视观察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其他方面的学习方式或模式,不然又会出现的片面发展,对于学习理论的研究是不利的。

  试题推荐:

  8套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2年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5套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试题免费测试给你最真实的考场!!

  如何一次顺利通过考试:2013年教师资格HD高清讲师辅导课程,带你轻松过关!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