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辅导知识>小学心理学辅导

2015辽宁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6.2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来源:233网校 2014年12月9日
  四、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根据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及有关理论观点,可以从如下方面来培养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习动机的一种有效手段。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努力克服,学生经过努力又是可以克服的那样一种学习情境。通过在教学中提出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课题,使学生不能单纯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方法去解决,这样就容易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需要,把学生引导到“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这种状态的概括。所谓“愤”是指在学习中遇到了问题.正在头脑里积极思考,但还未想通的心理状态。所谓“悱”是对某一问题已有所领会,但还不能把它准确地表达出来,正在积极地使思想条理化。当学生的心理活动正处于“愤”和“悱”的阶段时,对他们进行启发、诱导,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求知的需要。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是:
  1.问题要小而具体。比如,数学教师在讲圆周率之前,先布置学生画出各种直径不同的圆,量出直径和周长,让其用周长除以直径。结果学生会发现所有的周长与直径之比都接近于3.1416。对此,学生会感到奇怪和有趣,就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及探索的欲望。
  2.问题要新颖有趣。比如,在一堂自然课教学中,老师一上来先做了一个小实验,一个钢球可以自如地穿过金属环。然后,将钢球加热后再穿这个金属环,这次钢球却没有穿过去。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这个小实验引起了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时,教师自然地引入了金属热胀冷缩的道理。
  3.要有适当的难度。比如,在讲解“蒸汽变水”时,老师问:“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在室外说话,空气里会出现什么东西?”学生回答:“…一团团哈气。”老师又问:“那么,我们冬天在室内说话,为什么没有哈气呢?”学生一般答不上来,从而构成问题。一般来讲,问题情境的难度在50%左右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要富有启发性。比如,在学习“压强”概念之前,教师提出“把一块砖放在沙地上,怎样放才能陷得最深”的问题。这种具有启发性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在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教师还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他们已有的经验和智力水平,构建新知识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之间的适当跨度。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求知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从而强化其求知兴趣,进而转化为探求更多新知识的动机。
  (二)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学习结果的反馈,就是将学习的结果信息提供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及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能明显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研究表明,学生了解学习结果,比不了解学习结果的学习积极性要高,进步较快。因为知道结果,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求知欲得到满足,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手段得到加强,激起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同时,通过反馈又能看到自己的缺点,激发上进心,树立克服缺点的决心,继续前进。可见,学习结果的反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具有诱因作用,教师要善于运用反馈信息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小学课堂上,教师对学习成绩的反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社会性反馈、象征性反馈、客观性反馈和标准性反馈①。
  1.社会性反馈,是指他人对其行为活动的结果所作的言语形式的评价(如表扬与批评)。比如,“老师说我拼字拼的很好”就属于社会性反馈。小学低年级儿童与高年级相比,他们在学习任务中的成就受成人的社会性反馈的影响,要比受同伴的社会性反馈的影响大。
  2.象征性反馈,是指他人对其行为活动的结果所作的符号形式的评价(如分数、微笑的面孔和小红花等)。比如,“老师通常在我的书面作业上画个星或是写个‘A’”,就属于象征性评价。多数小学生在入学后不久就认识到,好分数比坏分数更称心。即使当全班每一个同学都得到“奖状”,小学一年级的儿童也会为自己得到一个“劳动标兵”的奖状而自豪,就好像班级中只有少数几个人得到奖状而他就是其中之一。
  3.客观性反馈,是指他人对其行为活动结果的正确性所作的评价(如哪些地方对,哪些地方错,哪些地方不太全面或不太合理等)。比如,“在生字测验中我通常没有任何错误,得到满分”,就属于客观性评价。
  4.标准性反馈,是指个体通过了解他人在同一活动上的成绩来评价自己的活动成绩的反馈形式(如名次等)。例如,“我的成绩通常在全班排前10名”就属于标准型反馈。小学二年级以后,学生才倾向于把自己的学习成绩与其他同学成绩进行对比,以此来解释自己的学习是成功还是失败。
  反馈能够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而且即时反馈比延缓反馈效果更加。心理学家罗斯和亨利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把某班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接受测试。主试者对第一组每天告诉其学习结果,对第二组每周告知其学习结果,对第三组则不告诉学习结果。如此进行八周后,改换条件,除第二组依旧每周一次反馈其学习结果外,第一与第三组的情况对调,即对第一组不再告诉他们学习结果,对第三组则每天测验后就告知其成绩结果。这样再进行八周,结果发现,前八周第一组的测验分数很高,第三组很低,第二组居中。第八周后除第二组显示出稳步的前进以外,第一组与第三组的情况则有很大的变化,即第一组的成绩逐步下降,而第三组的成绩则突然上升。实验结果表明:及时反馈在学习上的效果是极其显著的。反馈在学习上的效果是很显著的,当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时,就会缺乏学习的热情,学习自然不会得到进步。而每周反馈与每天反馈相比,又是每天反馈的效果最好。由此可见,及时的反馈可以起到更大的作用。所以教师应注意,在对学生进行考查之后,要及时发考卷和讲评,给学生的反馈一定不要拖延太长时间,否则其效果便会减弱。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注意要及时反馈外,还要使学生了解自己是否达到了目标、离目标还有多远、在多大程度上偏离了目标;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反应,让其看到自己的进步,以增强其自信心。
  (三)教师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批评
  正确评价、适当奖惩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美国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教师正确评价对学习的重要性。
  (四)适当地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竞赛是在满足人们自尊以及获得成就需要的基础上来激发人们奋发努力、力求上进的一种手段。在学生的学习中,竞赛是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切拨曼和费德在实验中,让五年级两个等组的儿童进行十天(每天十分钟)的加法练习.竞赛组的成绩每天郡在墙上公布.并为优胜者贴红星;无竞赛组只做练习.无任何诱因。结果,竞赛组的成绩优于无竟赛组。
  近年来不少教育学家指出.在课堂中引入竞赛或竞争机制确实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你争我赶,力争上游的学习景象。而且在竞争中学生们会看到自已的不足,对自己的要求也会更高。但是,研究也表明,过度强调竞争的激励作用会造成以下的消极影响:第一,过多地竞赛会使个体产生过高的焦虑和紧张,有损学生的身心健康。竞赛或竞争虽然有助于激发学习动机,但过多地进行竞赛,不仅会失去其激励作用,反而会制造紧张气氛,使学生产生怯场的心理状态,从而加重学生的负担,有损学生身心健康。因为竞赛只能使少数学生取胜,大多数人失败。对于成绩中等和低等的学生来说,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来说,竞赛频繁,考试过多,常会因失败而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产生自卑感。此外,对复杂的课题,过多的竞赛会使个体产生过高的焦虑和紧张,从而导致学生成绩的下降。第二,不利于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建立。有时在某些情况下,由于争名夺利,也能使学生产生不友善、自私,对不合作是一种无形的鼓励。由于少数学生的成功会使其他学生的成功机会减少,意味着其他人的失败,因而常常造成学生之间出现一种不友好的、缺乏沟通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同伴关系。
  由此看出,过度强调竞赛或竞争在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利的。它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竞赛后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强化其正确的学习动机,纠正错误的学习动机。
  具体来说,为了保证竞赛的适度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竞赛内容应多样化。从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开展竞赛,除了学科竞赛外,还应开展书法、歌舞、绘画、演讲等课余文化活动竞赛,以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使每个人都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2)竞赛活动要适度适量。竞赛本身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学生心理上的紧张感。因此,竞赛不能过于频繁,同时竞赛题目应考虑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和竞赛题目的难易程度。
  (3)增加获胜的机会。进行个体竞赛时,可以按照能力的等级进行竞争,如按高、中、低分组竞赛,使每个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体验到成功。此外,每个项目可以多设立一些奖项,使参加竞赛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4)倡导团体竞赛。团体竞赛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在内部合作的氛围中能增进人际交往和友谊,促进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同时,教师要避免团体竞争的不利影响,如容易造成部分人的依赖思想、责任分散等。
  (五)利用原有兴趣和动机的迁移
  学习动机的迁移,是指把其他活动的动机转移到学习上,或者把对某一课程的学习动机转移到另一课程的学习上。有效地促进学习动机的迁移,应从以下四个方面人手:①分析现有动机,看它是否合理、正确;②找出共同之处,即找出现有动机与将要形成的学习动机有哪些相同的地方;③强化共同之处,在强化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体验到新的学习的重要性和乐趣;④导向新的学习,即把强化后的有利因素与新的学习活动联系在一起,并帮助学生在新的学习中获得成功。
  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利用各种条件,使学习动机发生迁移,培养学生特定的学习动机。比如,班级里一名男学生不爱学英语,成绩最差,但他对航模感兴趣,上课时总是摆弄各种飞机模型。教师便跟他一起设计、制作航模,鼓励他参加展出,找一些书让他看,其中一本印有精美的图片的英文原版航模书,让他爱不释手,却看不懂。从中,学生悟出了学好英语的价值。以后,便对英语学习非常用心,成绩也不断提高。
  为此,教师要对班级中不愿学习的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兴趣点,如对体育活动、文艺表演、绘画等感兴趣,而后巧妙地组织活动,将这些兴趣与学习联系起来,转化为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

  辽宁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