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辅导知识>小学心理学辅导

2015辽宁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5.4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

来源:233网校 2014年12月9日

第四节 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

  小学阶段,儿童的身心都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可塑性大,易接受外界的影响。因此,重视、加强对这一阶段儿童良好品德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人的品德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心理成分构成,品德的形成就是这些心理成分之间共同发生作用的一种综合过程。因此,我们的品德教育应以促进知、情、意、行的发展为目标,采取有效措施,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最终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一、道德认识的培养
  (一)以对话沟通的语言为媒介,提高道德认识
  客观地说,语言的教育价值是无法否认的。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也是教育的基本手段,正是有了语言人类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不少人认为,人们正是在语言(观念)的作用下做出具体的道德行为的。以语言为媒介,我们最常采用的策略是说服,以至于“说服教育”成为一种日常用语。但是在价值越发呈现多元化的当代社会中,在大众传播媒介无孔不人的时代,在人们的主体意识越发强烈的时候,说服的教育作用并不十分奏效。原因可能在于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说服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贬损了学生的自尊感,激发了学生的内在的心理防御,使得说服教育的效果被歪曲。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说服教育方式,而对话——沟通的方法因能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而成为传统说服教育方法的有利补充。
  对话——沟通模式认为,教育过程,既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一种情感沟通的过程。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政治立场,是在这种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为了保证德育过程的有效进行,必须通过交流来协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活动,并在这种活动中获得情感沟通,达到相互理解和相互肯定。在对话情景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教师的作用在于奖励一种健康、和谐的对话环境,主动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与教师、同学展开积极、和谐的对话,调动学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选择自由、相互理解、相互肯定,培养尊重、关心自己与别人的态度、情感与行为的习惯。实施对话沟通方式,教师应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1.共情的表达。共情是指教师要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学生的内心感受,真正体验学生的处境,达到对学生的思想、情感的深刻领会。共情不仅是使对话双方了解对方的感受、价值观念等,还使双方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让对方充分意识,从而调整行为。不同水平的共情表达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
  生:“我真是倒霉透了。别的同学考试没被抓到,得了高分,而我就这一次作弊却偏偏被抓住了。挨了处分,还被老爸揍了一顿,我又恨自己,又难受……”
  师(A):“就因为一次作弊被抓住,觉得又难受又恨自己。”
  师(B):“我理解你的心情,别的同学的行为让你觉得不公平,而你这样做了一次就被抓住了,还挨了爸爸的打,是不是觉得又委屈,又恨自己?我能感受到你正被羞愧和痛苦的情绪所困扰。”
  A老师的共情表达有对学生内心体验的理解并将其反馈给了学生,B老师不仅表达了他对学生感受的理解,而且还具体分析了学生产生这种感受的缘由,比前一位老师的表达更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一般来说,表达共情的“公式”,或者说“套话”应该是:“你感到……”(随后是准确的情绪表达,以及有关其强度的某些表述),“因为……”(随后是产生情绪的关键经验或行为)。例如:
  小学生:“一到天黑,我就害怕,前天下午下大雨,天好黑,我没有完成作业,您让我一个人在教室写作业,我都不知道自己写了些什么,我就怕妖怪来抓我,吓死我了。”师:“你一定是吓坏了,下大雨,天又黑,你感到害怕是因为你感到孤立无助,要是老师当时在场的话,你就会感觉好一些了。”
  老师的如此回答更容易让学生和教师亲近起来。相反,如果训斥学生的封建迷信思想,效果恐怕适得其反。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既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又要把握好自己客观公正的立场,防止完全被学生的情绪左右。
  2.真诚。真诚是对话的教师和学生应持有的态度之一。它是指教师与学生在对话中真正扮演真实的自己这种角色,不会因为自我保护、取悦对方而改变自己的真实想法,不回避、不掩饰自己的失误和短处。真诚有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认同老师。在这里,老师要做到行为的一致性、自发性和开放性:即老师的言、行、情感是一致的,没有矛盾的信息或刻意掩饰,能自然地表露自己,对学生适度地开放。但自我开放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广度和深度。中等程度的流露有效,过少则使距离拉大。过分流露的老师会被认为不值得信任,太过自我中心,从而削弱学生对老师的信任,还会使不习惯与人分享的学生退缩。
  (2)时间。长时间的流露意味着占用学生的时间,还要考虑学生能否从流露中获益。
  (3)协调性。自我流露的内容和心境应与学生的想法接近。
  3.尊重。尊重对交流能否实现起明显作用,它是实现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中,教师在实际的德育操作活动中,自觉不自觉地把学生当成了填充的容器,在教师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学生往往体会到的是被动,而不是尊重。因为这种单方面的表达,往往会使对话双方产生不平等、不公正的心理感受。真正的尊重是教师把学生当作人而不是物来看待,当作发展的独特的个体。在对话交流中,对彼此的言行给予肯定和赞赏,对不同于自己的看法、观念给予理解,对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分歧给予容忍,这些含义的传达都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个人品德实质上是自我的学习过程。而建立在共情、真诚、尊重基础上的对话由于保证了对话的平等、开放、自由、民主、协调,能够激发新意和遐想的交谈,使受教育者能够更好的认识自己,了解他人,达到个体自我学习的目的,因而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德育方式。
  (二)采用道德叙事法,提高道德认识
  所谓道德叙事,是指教育者通过口头或书面的话语,借助对道德故事(包括寓言、神话、童话、歌谣、英雄人物、典故等)的叙述,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成长、发展的一种活动过程。①主要包括“故事”和“叙事”两方面。单从概念分析,道德叙事法与传统的故事教学法非常相似,但深入分析后发现,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传统的“讲故事”重在将故事讲述出来,目的在于告知。而道德叙事注重依托故事,意蕴却在故事之外。传统的故事教学侧重故事教学的结果,故事讲述结束后,一定要让儿童得出与讲述者共同的“结论”,教育活动方式往往是一种单向灌输式的“我讲——你听”模式。而道德叙事法更加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围绕故事的主要内容、情节脉络,通过相互的对话、讨论,进而使受教育者自主选择、认同某些价值。

  辽宁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